分享

文化峽江涌新潮 宜昌優秀傳統文化獲得大發展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6-15 10:45:30

  國際在線湖北消息(艾濤 通訊員 周燕瓊):火熱六月,踏著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的節拍,走進湖北省宜昌市,“萬人誦經典”、端午詩會等詩歌活動精彩紛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薅草鑼鼓大賽在秭歸田野激情上演;京劇進校園活動讓宜昌各地學子領略國粹藝術精華。

  一代文豪郭沫若筆下的宜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中華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從這裡走出;“中國詩歌之城”“中國鋼琴之城”的桂冠先後落戶宜昌,讓這座濱江之城“腹有詩書氣自華”“琴聲悠揚美名揚”。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基和沃土。

  放眼今日宜昌,從城市到鄉村,從廣場到車間,從校園到社區,優秀傳統文化正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融時代 創新發展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6月8日上午九點半,來自宜昌市伍家崗區梧桐邑幼兒園的150名小朋友齊聚“虎躍鳳翔”的宜昌市博物館新館前,他們一個個身著漢服,或蹲坐或站立,將竹簡執于手中或鋪於案幾,用童聲大聲誦讀國學經典《楚辭·橘頌》。

  6月9日,戊戌“端午詩會”在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舉行。詩會上琴音四起,參賽選手現場朗誦比賽獲獎詩詞,穿插宋詞演唱、舞臺表演,頌揚愛國主義情懷。

  盛夏時節,詩歌之城宜昌,吟誦經典詩歌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不只是詩歌,激活經典、融入當下,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當代兒女是宜昌人民的不懈追求。

  “壩頭庫首第一村,村規民約我遵守,移風易俗我先行……哎嗨呦,哎哎嗨,哎嗨呦,哎嗨呦。”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前來宜昌考察,在夷陵區許家衝村便民服務室,幾位村幹部唱起用漁鼓調填詞的《黨員公約》,總書記聽後現場稱讚。

  三峽漁鼓是流行于宜昌三峽區域的民間説唱藝術,近年來,宜昌漁鼓傳承人一方面堅持傳統唱段、曲目的傳承發展,一方面利用傳統曲調填新詞表演宣傳黨的政策方針、主導新風尚、宣揚主旋律。

  諸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片浩瀚海洋,長期以來滋養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宜昌各地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涌動的潮水掀起新時代的浪花。

  6月9日,秭歸縣茅坪鎮陳家壩村的一片田地裏熱鬧非凡,原汁原味的秭歸薅草鑼鼓民間藝術展正在精彩上演。展演以田野為舞臺,以自然為布景,寫詞的、作曲的、演唱的都是當地民間藝人、地道農民,展現的是他們的真實生活、勞動場景。當日的展演大賽吸引了來自秭歸縣12個鄉鎮的70多名民間藝人參加。

  薅草鑼鼓是秭歸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秭歸開展薅草鑼鼓民間藝術展演大賽,旨在推動“非遺”保護全民參與。

  傳統文化來自民間、紮根民間,只有讓基層群眾接觸、了解並喜愛,傳統優秀文化方能根深葉茂。

  如今,喜愛動畫遊戲的孩子們,在月明星稀的晚上,也能穩住心神聽誦屈原李白;徜徉于都市霓虹的年輕人,對故鄉山水間的泥土故事也能心懷眷念……曾輾轉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齒之間的文化清香,正在宜昌大地慢慢捲土重來。

  建陣地 好戲連臺

  土家打喜、九佬十八匠、長陽山歌、南曲、花鼓子……6月8日,長陽民俗館開館,對散落在土家山寨的民俗文化進行了集中展示,水車、原生態磨盤等各類生産生活用具、民俗物件一一亮相;來自長陽大山的民間藝人們還現場表演了長陽山歌、土家漁鼓、都鎮灣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節目。

  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薄精神力量。”宜昌以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抓手,紮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倍增。

  宜昌大力推動“一縣一特、一村一品”建設,成功打造遠安嫘祖文化節、長陽廩君文化節、興山昭君文化節、當陽關陵廟會、鄉約夷陵、五峰茶鄉女兒會等150多個基層特色群眾文化品牌。

  紮實推動場館建設,宜昌累計投入資金突破100億,建設了一批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其中,宜昌博物館新館已進入展陳裝修階段;宜昌規劃展覽館全面建成開放;宜昌奧體中心主場館全面封頂;宜昌科技館、宜昌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大型文化場館正在抓緊建設中;94.2%的村(社區)配套建有標準的文體廣場。

  如今,熱愛文化生活的宜昌人,在文化活動的海洋裏歡暢遨遊。

  詩歌活動樂民、惠民、富民、育民。宜昌每年平均舉辦大型詩歌活動80余場,參與群眾達10萬餘人,詩歌研究和創作團隊達15個,民間詩社團隊39個,各類詩歌活動層出不窮,“中國詩歌之城”的桂冠名副其實。

  袁裕校家庭博物館、點軍車溪農家博物館、枝江三峽步步升布鞋博物館和宜都正國民俗博物館等4家非國有博物館常年向社會提供文化服務。三峽樂團等多個民間樂團在政府的扶持下,承擔一系列大型演出任務。一二美術館、三峽印象、天香書院等非國有文化機構常年為人民群眾提供免費文化服務。

  千場百萬惠民演出、非遺進校園、京劇進校園等群眾性文藝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市民生活中觸手可及,讓文化的芬芳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瀰漫開來。

  創精品 名揚四海

  6月3日,由湖北省秭歸縣精心打造的民俗情景歌舞劇《大端午》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為首都人民奉上一台端午文化盛宴。

  該劇以秭歸深厚的屈原、端午文化為主題,以龍舟競渡、祭祀屈原、騷壇詩會、粽子情思等內容為主要元素,再融入三峽特有的民俗薅草鑼鼓、楊林堂鼓、高腔、花鼓戲等原生態文化符號,通過專業舞臺表演與原生態情景再現,將風情迥異、特色鮮明的秭歸端午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不僅是《大端午》,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散發著時代氣息的宜昌文化精品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稱道。

  在2013年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宜昌市選送的《美酒噴噴香》《板凳龍》《愛在山水間》同獲政府最高獎“群星獎”。在同一屆國家藝術節上、同一地區、同獲3個國家級大獎,全國少有。

  2016年10月,宜昌市創演的音樂類表演節目《敲起琴鼓勁逮逮》更是從全國5052個初選作品、268個復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再次獲得“群星獎”,同時也成為湖北省唯一一件獲獎作品。

  據不完全統計,宜昌市獲得省級以上文藝獎項達400余件,涌現出了一大批在國內外産生影響的文藝精品。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歌曲《巴土戀歌》《江河戀》,全國“文華大獎”和“文華大獎特別獎”作品《土裏巴人》《楚水巴山》,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作品《中國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等,成為宜昌文化沉甸甸的碩果,展現出宜昌卓越的文化追求。

  近年來,宜昌文化精品名揚四海。帶著濃郁宜昌元素的史詩連續劇《宜昌保衛戰》登陸央視檔熱播,收視率一直保持央視八套全時段榜首,將沉寂了半個世紀的宜昌抗戰文化帶到了世人面前;“長陽山歌”和“峽江號子”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亮相央視大型文化傳承類綜藝節目《叮咯嚨咚嗆第二季》,極大程度地呈現了宜昌非遺文化的魅力;舞蹈《板凳龍》、獨唱《峽江情歌》、京劇《紅梅讚》等7個充滿宜昌特色的群文精品節目在《群英匯》欄目上演,向全國人民展示宜昌群眾文化發展成果。

  秭歸屈原藝術團赴加拿大蒙特利爾,參與“荊楚文化走進加拿大——中國湖北端午文化展及非遺傳承人現場展演”,並舉辦專場文藝演出“龍舟飛歌”。2017年3月,宜昌作為少數市州級城市之一,參加文化部與央視合作舉辦的《群英匯》宜昌專場的錄製,向全國推介宜昌群眾文化發展成果。

  一個又一個文化元素閃耀世界熒屏,成為宜昌文化強市的有力憑證。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