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題中之義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專家講習之四
湖北日報訊
講習嘉賓
劉獻君 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院校研究會會長
提要
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雙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的內在要求
記者:“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1995年11月啟動的“211工程”到後來實施的“985工程”,我國一直在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懈努力。新的歷史方位之下,提出建設“雙一流”大學,有怎樣的時代意義?
劉獻君:高等教育重點建設是我們黨一貫的政策。“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這一工作的高度重視。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準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重視教育才能贏得未來。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教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保障了億萬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高等教育同樣發展迅速,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2.70%,標誌著我國即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但是,我們的大學發展只有100年左右的歷史,大學發展的水準、師資的狀況,人才培養的水準和品質,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能力,離時代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國家重視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開啟的“雙一流”建設,這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
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理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記者: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在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下,該如何認識“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快“雙一流”建設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有怎樣的關係?
劉獻君:現在,我國成為在學規模最大的國家,躋身高等教育第一大國。但規模擴張並不意味著品質和效益增長,從現實情況看,高等教育發展與我國新時代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內涵式發展政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政策的邏輯延展。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後我國高等教育政策向前推進的必然選擇。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以增加或充實內涵式的方式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宏觀和微觀之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理解。宏觀的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指在保持高等教育系統規模穩定或小幅增長的背景下,通過調整或優化結構、提高水準和品質的方式,達到高等教育系統結構改善和優化、運行效能提高、辦學能力和辦學品質提升、充分發揮服務社會功能等目標。微觀的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指高等學校以提高人才培養水準和品質為目的,所採取的加強人才培養條件,提高人才培養成效的舉措及所産生的效果。
把“四個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
記者: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大學對青年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雙一流”建設中,如何牢牢抓住“中國特色”,紮根中國大地辦好大學?
劉獻君: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讓學生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
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它區別於其他社會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人的培養。人是一個整體,德、智、體、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人生發展的關鍵。大學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這是古今中外,對教育的基本共識。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培養大學生,要在“愛國、勵志、求真、力行”上下功夫。
文化是教育之根。立足中國大地辦大學,一定要植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同時,要學習、繼承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紅色文化。
近10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立足中國國情,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之路;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堅持科學發展;堅持立德樹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相統一;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方針;堅持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高度重視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等等。這些基本經驗是高等教育長期實踐的結果,也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創造,遵循教育規律,走好自己的路,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在把握新變化中建立更高水準的人才培養體系
記者:我們看到,現在我國大學硬體條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學校的硬體同世界一流大學比沒有太大差別了,在更高水準的人才培養體系上,我們還要補上怎樣的短板,解決好哪些問題?
劉獻君: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高校要把“形成高水準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基礎性工作”切實抓好。這是總書記對高校人才培養能力的再次強調與深化。“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學校對學生的影響是整體的,潛移默化的。學校要從多方面入手,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生進入這個體系,就進入了一個“成長環境”,才能“茁壯成長”。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等,而貫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首先,要適應新時代給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2018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的賀信中指出:“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給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管理、社會治理、人民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新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有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因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課程體系,也要隨之改變,以培養適應新時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其次,要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新特點。隨著時代的變化,大學生的需求、特點也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要準確認知新時代我國大學生的新特徵,並據此改進人才培養體系,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國高等教育經過大眾化,即將進入普及化,00後逐步進入大學。目前,我們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提升教學品質,老師們既要改進供給,又要引導需求。這將是內涵式發展中,高校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再次,要重視人才培養體系中的短板和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沒有完全落實到學校的行動、制度、文化之中;改革的力度不大,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方案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教師結構、水準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相距甚遠;高校的物質空間、制度空間、網絡空間、精神空間,都有待進一步創新。只有在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