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堰:景村融合 讓旅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湖北日報  2018-06-28 09:48:01

十堰:景村融合 讓旅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為:鄖陽子胥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姬廷順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揚燦 戴文輝 通訊員 李應均

  王永林家住十堰市三堰擂鼓臺,每到週末,日程總排得滿滿的:去黃龍看鬱金香,或到馬家河賞魯冰花,想跑遠一點,就到房縣岩屋溝體驗登山探險,碰上下雨天,也能爬爬市內的四方山。“好玩的地方越來越多,玩的花樣也越來越多,感覺假期都不夠用!”

  越來越多的十堰市民,正産生這種“幸福的煩惱”。

  差異化 百花齊放風味不一

  幾年前,十堰人還不用這麼糾結。比如説看花,周邊好幾個景區,但花的品種類似,花期相近,去了以後就是賞花、拍照,“看了一個,就不用看第二個。”但現在,各景區做出了不一樣的“花”文章。

  茅箭區的秦巴生態植物園,主打“生態”牌,500畝梯田花海與原有的山體結構、植被融為一體,遊客看花、賞景、爬山,徹底回歸自然。

  張灣區的黃龍一號生態園,除傳統的鬱金香節,2018年全力打造研學親子課堂,孩子們來這兒玩泥巴、種玉米、挖野菜,玩得不亦樂乎。

  鄖陽區櫻桃溝的著力方向則是民俗:規劃面積2.2萬平方米、含39棟倣古建築的櫻桃小鎮已投入運營,遊客可以賞民俗表演、嘗民俗小吃,秦風楚韻,古色古香。

  “以前是一窩蜂地上,現在則是‘酸甜苦辣、風味不一’。”十堰市旅遊委主任邊疆表示,各景區都在尋找、突出自己的特色,守正出奇,“守住尊重市場規律這個正,同時在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産品與服務的設計、經營模式、要素整合上大膽創新。”

  在這種思路下,十堰旅遊産業呈現百花齊放之勢。

  武當山深度挖掘道教文化資源,推出“武當369”品牌,吸引遊客“慢遊”,用心體會“道”;鄖西縣依託七夕文化和上津古鎮,正在構建旅遊圈;鄖陽區加快建設鳳凰島、子胥湖等景點,開發水體旅遊帶和城郊遊憩帶;有的景區在“險、奇”上找出路,丹江口的武當大明峰、房縣的岩屋溝,依山修築棧道,適合探險、拓展。

  畫外音

  遊客的旅遊需求可以概括為“十二個頭”:有看頭、有療頭、有玩頭、有行頭、有住頭、有學頭、有吃頭、有拜頭、有買頭、有享頭、有説頭、有回頭。十堰的景區要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選擇其中的幾個做到極致。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鋒

  全域化 茶旅整合處處是景

  黃墻黑瓦,酒幡輕揚。在房縣土城鎮土城村,黃酒民俗村建設正進入收尾階段,共計改造200戶民居,新建14戶黃酒小屋和博物館。工程預計9月完工,重陽節正式開放。

  房縣地處武當山與神農架之間,路過的遊客很多,但很少帶來消費。該縣旅遊局局長段爽希望通過黃酒村吸引往返兩山的遊客留步,“喝碗酒、吃頓飯、帶包茶。”

  竹溪縣自然景觀資源豐富,但截至目前,該縣沒有一家4A級景區。“這幾年,都是竹溪人去外地旅遊,來的人不多。”該縣旅遊局工會主席劉慧説。今年4月,湖北茶文化遊暨十堰萬里茶道之旅活動在竹溪啟動,吸引近萬名遊客,遊茶園、看茶戲、聽茶歌、觀茶藝、品茶宴,一舉打響“茶旅融合”招牌。“受地理、資源、文化等限制,各縣市區的旅遊發展有快有慢。同時,遊客需求越來越多元化。這就要求我們十堰市一盤棋,在景區聯動、産品融合方面下功夫。”邊疆介紹,十堰按照全域旅遊思路去統籌資源要素,在舞動武當山這個“龍頭”的同時,各縣市區紛紛發力,在項目建設、品牌推介、基礎設施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數據顯示,十堰已發展賓館飯店、農家客棧、特色旅館2000余家,床位13萬張;旅遊公路提檔升級200多公里,遊步道、旅遊棧道300余公里;旅遊廁所近400座。“各景區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形成十堰旅遊這個大IP。”“我們是‘龍頭’,帶動其他景區發展是我們的責任。”武當山旅遊局局長費利民表示,武當山把遊客和一些旅遊項目往其他地方“勻”,讓他高興的是,各景區近年來苦練“內功”,都有拿得出手的“絕活”,能夠滿足挑剔的遊客。

  畫外音

  發展全域旅遊,需要做到“八推進八統籌”:推進規劃統籌合一、推進資源統籌利用、推進設施統籌配套、推進産業統籌融合、推進品牌統籌創建、推進市場統籌行銷、推進民眾統籌共享、推進發展統籌合力。

——湖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李開壽

  生活化 旅遊資源舒適就好

  鄉村即景區,山水即景觀;旅遊即生活,生活即旅遊——這是武當山特色民宿的最好寫照。

  福地居33號由傳統農家小屋改造,木門矮窗、果園菜蔬、山林茶地,將自然與古樸完整保留;太和紫隱民宿內,古琴、古木、奇石、錦鯉、書香相輔相成,韻味悠長;隱仙別院裏,客人可在庭院中抄寫經書,與週遭環境融為一體。“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讓遊客體驗到回家的感覺,真正靜下來、慢下來、留下來。”費利民説,“武當369”品牌的核心就在於,讓遊客忘卻俗世喧囂,在武當山過幾天神仙生活。

  茅箭區茅塔鄉王家村有家“山裏貓居”客棧,距離城區25分鐘車程,有7間家庭套房,背倚竹林,面朝農田遠山。更有意思的是,民宿的墻上有各種貓的彩繪,到處可見和貓相關的元素。“貓喜好安靜、不被打擾。來這兒的遊客應該也抱著同樣的期待。”老闆霍女士説,客棧于2017年10月開業,現在已收穫一批回頭客。“旅遊發展到現在,風景遊、景區遊已不能滿足遊客需求,更多人將旅遊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邊疆説,十堰著力打造一批鄉村民宿,給遊客真山、真水,提供異地生活方式,“這是我們轉型的方向。”

  據統計,十堰已發展特色民宿800多家,新建各類鄉村遊園、遊憩點200余個。這些景點的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高度契合,完善鄉村道路、水電、房屋改造、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的同時,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增收脫貧。

  在武當山,以前被閒置的民居如今成了香餑餑。太和紫隱80%的工作人員是附近村民,服務員年均收入5萬元左右,比當地平均水準高出20%。“休閒養生遊、鄉村遊是最大的兩支潛力股。我們要提供一批天然、簡單、有故事、有感情的旅遊目的地,讓遊客滿意、村民增收。”邊疆説。

  畫外音

  要留住遊客,就要在提高舒適度上下功夫。十堰要建設有特色的景區,吸引天下游客,同時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做好服務,讓更多都市人到鄉村賞美景。

——中國策劃協會副會長吳鵬飛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