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家湖變身記:從粉煤灰堆場到高顏值公園
湖北日報  2018-07-02 10:56:18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為:俯瞰如今美麗的戴家湖公園。

  圖為:昔日戴家湖粉煤灰堆場。(圖片由武漢市青山區委宣傳部提供)

  圖為:6月18日,武漢市民們在戴家湖公園遊玩,享受端午節的美好時光。

  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1957年,為支援武鋼建設,戴家湖成了青山熱電廠粉煤灰堆場,每天1200噸泥灰水倒入湖中。”6月17日,72歲的胡昇老人指著資料圖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娓娓道來。老人口中的戴家湖位於青山區武廣鐵路與三環線下,緊鄰我國高鐵樞紐——武漢站。

  改革開放初期,戴家湖成了粉煤灰大堆場。此後10餘年,堆積的粉煤灰漸漸高出地面10余米,戴家湖變成“戴家山”。一颳風,粉煤灰遮天蔽日,出門就“灰頭土臉”;碰上雨天,污水橫流,公路成“黑渠”。到90年代末,粉煤灰成了制磚材料,戴家湖灰山被越挖越矮,大坑小凼遍地都是。後來臟水坑又變成垃圾場,蚊蠅滋生,臭氣熏天。

  2013年12月,武漢市和青山區投資近億資金修復戴家湖。清走垃圾,蓋上沃土,種上青草,煤灰山華麗轉身,成了美麗的戴家湖公園,還因此獲得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兒時波光粼粼的湖面回來了。”胡昇老人感慨道。現如今,當一列列高鐵飛馳過武漢東大門時,綠色的戴家湖公園敞開胸懷擁抱著南來北往的旅客。

  從天然湖泊到粉煤灰堆、煤灰山、臟水坑、垃圾場,再到“城市綠肺”,半個世紀以來,戴家湖歷經數次“變身”,用它多舛的命運,記錄著武漢人對生態環境保護認知的不斷提升,也佐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演進。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