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神舟”登江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雷巍巍通訊員石勇攝﹚
長江南畔,黃石西塞山前,一艘龍形“神舟”在人們簇擁下緩緩入水,順江而下,漸行漸遠。
7月1日,持續40天的黃石“西塞神舟會”迎來壓軸大戲——入水儀式。人們賦予它好聽的名字:“神舟”登江。
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
“西塞神舟會”發端于黃石西塞山區道士袱村,距今有2000餘年歷史。如今,一年一度,盛大、隆重。
“神舟會是村裏的大事。”74歲的“西塞神舟會”會長賈德生每年忙得不可開交,但樂此不疲。
唱大戲是“西塞神舟會”的保留節目。7月3日,神舟宮前廣場,一場地方大戲熱鬧開場,觀眾從舞臺臺口一直排到江堤。
“西塞神舟會”最隆重的時刻,是7月1日“神舟”登江那天。當地百姓紛紛走出家門,扶老攜幼趕到江邊,目送“神舟”入水遠行。
“村裏像過節一樣熱鬧。”村民盧幫基介紹,除了當地人,還有從鄂州、蘄春、大冶、陽新等地趕來的群眾,觀眾幾萬人。
世界非遺的中國名片
2006年,“西塞神舟會”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9年,中國端午節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委員會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次所申報的端午節,就是由“西塞神舟會”與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湖南“汩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端午習俗”共同組成。
據介紹:2009年申報端午節世界非遺時,一開始,中國端午節並未打動評委。端午節賽龍舟,原是我國多地紀念屈原的傳統方式,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眼中,這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規定動作”。直到“西塞神舟”出場,獨一無二、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文化,頓時讓評委眼前一亮。
在保護傳承中發揚光大
傳承非遺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保護。“西塞神舟會”擁有40人的傳承隊伍,2018年又補充了4名“新鮮血液”,年紀最小的30來歲。“西塞神舟會”省級非遺傳承人、73歲的劉會倫表示,“西塞神舟”長7米、寬2米、高5米的龍形造型自古不變,篾編紙糊的傳統手藝也沒丟,80年前的扎製圖紙保存至今,每一塊篾片的走向都有嚴格要求,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特色。
據了解,當地政府在政策和經費上也給予支持。沿江16家非法碼頭全部關停拆除,將建成西塞神舟廣場,為之提供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王劍 易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