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四個著力”到“四個切實” 高品質發展的“武漢答卷”
長江日報  2018-07-23 08:56:12

從“四個著力”到“四個切實” 高品質發展的“武漢答卷”

光谷公共服務中心辦證大廳出入境管理處,市民通過智慧化設備可一次辦理出入境申報預受理、拍照、取證等事項

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攝

從“四個著力”到“四個切實” 高品質發展的“武漢答卷”

武漢正在規劃建設長江主軸這一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圖為藍天白雲下兩江四岸秀麗風光盡收眼底    長江日報記者陳卓 攝

  編者按:2013年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深入港口、企業、鄉村、社區,提出“四個著力”重要指示:著力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上取得新突破,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著力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不斷取得新成果,著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進展。2018年4月24日至28日,時隔5年總書記再次來到湖北,調研科技企業、生産車間和居民社區,考察長江經濟帶發展和經濟運行情況,提出“四個切實”重要指示:切實推動高品質發展,切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做好民生工作,切實加強作風建設。近日,長江日報記者深入各個領域採訪,嘗試發現和初步展現武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過程中的生動實踐,以及這5年來所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新成果和新進展。

  1 推動高品質發展 武漢經濟發展由快變強

  2013年的夏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在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格林美武漢公司等處視察時指出,要著力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上取得新突破;要發展朝陽産業,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

  2018年4月,總書記再次來到湖北,在光谷等地調研時強調,武漢要大膽創新,把科教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優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致力於高品質發展。

  總書記的囑託正在三鎮大地化為生動實踐,一系列改革創新探索在這片熱土生根發芽。這5年裏,這座城市持續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武漢經濟發展正由快變強,經濟社會全面高品質發展。

  “資智聚漢”招攬260萬人才,大膽創新為武漢帶來巨大動能

  上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與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聯合重組,新組建的中國信科集團在漢掛牌。這標誌著光谷將加速成為我國5G産業重要增長極。

  2018年4月總書記在烽火科技考察時指出,建設網絡強國需要“烽火人”加快腳步,更快佔領一些制高點。時任烽火科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武漢郵科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魯國慶説,他們將繼續牢記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走創新道路、綠色道路,牢牢把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裏。

  在武漢調研座談時,總書記指出:“在校大學生100多萬人,去年30萬大學生留下工作,這是一筆寶貴資源。武漢要把科教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優勢。”針對科教和人才優勢,武漢大膽創新,尤其去年以來大力實施的“四大資智聚漢工程”,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注入無限活力。

  在武漢,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慧製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快速崛起。諾獎得主、産業戰略人才、大學生、專業技能人才等紛至遝來,260萬人才托起武漢創新高地。

  産業調整和科技創新正在塑造武漢的新時代精神特質,改造著這座城市的深層肌理。

  武漢招商引資項目民企過半,民營經濟助推武漢高品質發展

  當下,投資100億元的高德電氣軍民融合新光電産業園及基金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籌備。6月,武漢民營龍頭企業高德紅外,在2018年武漢市招商引資大會·民營企業專場上簽約打造這一項目,這也是簽約總額合計2260億元的47個項目之一,它們將為武漢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推進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産業結構,切實推動高品質發展,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很有感觸,他説,總書記兩次調研武漢光谷,為高科技企業發展指明瞭方向。目前,他們公司新建了兩條國際一流的高端製冷型紅外晶片生産線。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在光谷展示中心裏,總書記觀看過的企業展臺已經全部煥然一新,自主創新的民營企業名單在不斷增加:

  銳科鐳射,持續引領中國高功率光纖鐳射器發展,上月剛上市;禾元生物,全球首創“稻米造血”技術,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進入臨床研究;武漢天馬、華星光電、聯想、華為等,都在光谷深耕,“芯-屏-端-網”萬億信息化産業集群崛起。

  2017年武漢提出要大力發展以高科技企業為主體的新民營經濟,更足的創富動力、更高的創新活力、更強的商機捕捉能力,正在源源不斷注入武漢經濟發展,為武漢整個城市的發展按下了快速鍵。

  如今,民營企業正成為武漢重要的投資來源,泰康人壽、小米科技等在漢設立了“第二總部”,國內知名民營企業紛紛在漢落戶。

  截至2017年年底,民營經濟佔武漢市經濟總量的比重已達41.9%。截至目前,武漢市招商引資項目,民企保持了半數以上。

  兩江四岸鋪就百里畫廊,江城逐步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新典範

  2013年,武漢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一場聲勢浩大的百里畫廊建設工程在兩江四岸全面展開。

  2017年6月,在漢口、武昌、漢陽三地的江灘相繼完成建設後,青山江灘也正式對市民開放。不負自然饋贈,當年被洪水一遍遍沖刷滌蕩的堤外,成為獨具濱江魅力的人民樂園。

  武漢長江堤防江灘綜合整治工程——武青堤段從全球92個城市的174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世界C40城市獎“城市的未來”獎項,成為唯一獲獎的中國城市。

  傳承城市水文化的生態名片,我市積極探索“大湖+”環境保護、産業創新、生産生活生態融合等發展模式,以“四水共治”為突破口,建設優美宜居的濱水生態綠城。

  後官湖綠道、金銀湖綠道、沙湖綠道等多條綠道串聯生態走廊,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往休閒觀光。作為武漢最閃耀的明珠,東湖水質迎來拐點,主湖水質進入“Ⅲ類時代”,同時也因水上馬拉松等賽事,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近年來,武漢市結合城市綠楔保護,實行“三線一路”管理,留足濱水空間和綠化緩衝帶。6300余平方公里基本生態控制內,實現了對生態要素“應保盡保”,對不符合基本生態控制線準入要求的項目“零審批”。“不能填江、不能填湖、不能環湖鐵桶式開發”等規定成為鐵律。

  萬眾矚目的南岸嘴,在2000年動遷後,這片土地一直沒有被開發。如今,等了近18年的南岸嘴有了方向——規劃優化武漢長江主軸,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

  在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國家戰略背景下,武漢長江主軸正向著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新典範的目標加速邁進。

  2 “三鄉工程”再升級 武漢鄉村振興模式推陳出新

  兩次視察湖北,習近平總書記走訪武漢農村綜合産權交易所、深入田間地頭,他強調,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願、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要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我們要著力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不斷取得新成果,切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5年來,在總書記指引下,武漢切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大力推進“三鄉工程”,吸引支持各類人才服務鄉村建設發展。

  “三鄉工程”推出升級版,共享農莊笑納“新村民”

  帶院子的農家別墅,門前屋後種滿柿子、枇杷、橘子,時令水果伸手可摘,收穫的玉米、蓮米等農作物在谷場上晾曬。7月7日,5名市民自發組成的下鄉看房團來到黃陂區六指街新博村,立刻被清新的空氣、悠閒的生活、寧靜的鄉村和淳樸的民風所吸引。

  “每家租戶都算新村民,還可免費提供一片田地或果園!”市民們參觀發現,這個遠近聞名的南水北調移民村,村內水泥路平坦整潔,路燈、自來水、網絡等一應俱全。裝修一新的二層小洋樓面積196平方米、年租金6萬元,可拎包入住,在“新村民”配套菜地、百畝苗圃種植園,隨處可以體驗農耕之樂。

  新博村是武漢實施“三鄉工程”的一個縮影。武漢市農委新農村建設指導處介紹,2017年以來,武漢市先後出臺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

  共享農莊起初只是土地和農産品的共享。2018年5月,武漢市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新路徑,鼓勵探索“三鄉工程”建設主體與村集體、村民合作,共建共享。

  預計2018年底,武漢市將建成2000戶共享農莊,2020年完成100個行政村、1萬戶共享農莊建設計劃。武漢市還將打造2至3個以都市田園綜合體為依託的共享農莊集聚區。

  匠心鑄造農業“晶片”,科技興農模式推陳出新

  “感謝武漢科技特派員為我們送來了脫貧致富的良種!”前不久,武漢市農科院水産所專家來到蔡甸區沉湖水産基地,現場推廣大白刁、鱖魚等武漢研發的優良魚種和養殖技術,讓養殖戶們大開眼界。

  2018年初,武漢市農科院有128名專家獲得首批市級科技特派員資格,專業領域涵蓋了作物、水産、蔬菜、農機等領域。這些特派員將主要投身“三鄉工程”建設和精準扶貧,圍繞當地主導産業,指導和配合技術需求單位組織實施一批應用型科技項目,針對産業發展進行技術指導、諮詢與培訓等工作,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問題。

  種業被譽為農業的“晶片”。近年來,從鄂蓮系列蓮藕、抗熱蘿蔔、太空茄子,到江漢肉鴨、長江特色經濟魚類等,武漢研發的農業科技新品種不斷涌現,部分品種的研發水準處於國內乃至國際前列。

  武漢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吳大志説,該院實施農科合夥人計劃,先後獲批建設8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對接各個涉農區,集成推廣一批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

  2018年2月,武漢市政府發佈相關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將“武漢·中國種都”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種業科技研發中心,實現種業産值1000億元。

  加快推進“互聯網+”,培育現代新型職業農民

  7月9日,位於新洲區鳳凰鎮毛家衝村的一座徽派院落內,“點溪園”古法紅糖生産廠負責人陳愛國端坐電腦前,輕點滑鼠就將兩盒紅糖産品賣給了一位遠在安徽的客戶。

  毛家衝村曾被列為省級重點貧困村。2年前,在城裏打拼多年的陳愛國決定回鄉創業,他請來古法紅糖手藝傳承人,在村裏種植了500畝甘蔗,建設既能觀光,又生産古法紅糖的農業園區。上市不久,遇到了銷售難的問題。在武漢市供銷社農村電商公司幫助下,陳愛國帶著團隊試水網上銷售,在線上、線下進行免費推廣,取得良好效果。

  村支書程綱全告訴記者,2018年1月,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毛家衝村成立了武漢首家農村電商服務站,和供銷電商公司搭建了供銷e家、微店等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如今,10多戶留守村民紛紛“觸網”,有的跟著學習電商運作技巧,有的委託供銷電商幫忙售賣農産品。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負責人介紹,2018年農校將培訓4000人。2018年上半年已完成農口專業技術培訓等共計2000多人次。

  長江日報記者黃師師 李佳 周韌 宋磊 汪甦 王雪 通訊員張宏 李良鵬 周小平 吳昊 李高平 韓宏   本組稿件統籌:陳丹 劉功虎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