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堰二季度項目拉練觀察:“龍頭”強市“作坊”富民
湖北日報  2018-07-24 11:06:47

  7月17日至19日,十堰市第二季度項目拉練,21個“受檢”項目,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産業龍頭,也有技術含量低,但用工量大的扶貧手工作坊。十堰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這些項目有特色、有成色,實現了富民與強市的結合,為十堰市集聚起調結構、促轉型的澎湃動能。

  産業龍頭頂天立地

  兩輛車型相同、車況類似的卡車,拉同樣重量貨物,時速都是50公里,同時踩剎車,使用傳統鼓式制動的卡車制動距離為24.8米,而使用周盤式制動的只有9.5米。

  這是中央電視臺《我愛發明》欄目上的一個小測試,節目主角是湖北中爾車軸有限公司董事長夏海龍。他今年42歲,從2012年開始研發新式制動技術,一幹就是6年。“圖紙改了又改,做的研發件堆起來像座小山,光是廢品就賣了幾大卡車。”如今,中爾的制動産品已研發到第三代,填補了我國無自主知識産權制動器的空白,獲得2017年中國好技術、湖北省雙創團隊等榮譽,兩次登上央視。“央視節目播出後,每天接到上百個求購電話。”夏海龍説,國內車軸市場年需求量約為300萬根,中爾的目標是佔據10%的市場份額,以每根車軸9800元計算,就是30億元。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

  茅箭區東風康明斯,爭取到54萬套國六排放處理系統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柴油發動機後處理製造企業,總産值達45億元;竹山縣雲竹電子産業園,具備年産1200萬台套智慧終端産品的生産能力,産品覆蓋手機整機、智慧穿戴、機器人、人臉識別等,産值超過35億元;張灣區東風美晨汽車流體系統有限公司,依靠智慧化設備和自動化生産,畝均産值達到4000萬元。

  在房縣誠璽電子,一塊小小的手機玻璃蓋板吸引了眾多目光。“5G信號穿透性較弱,我們提前佈局,研發適用於5G信號的玻璃蓋板,為將來佔領市場打下基礎。”公司董事長溫定波説。

  手工作坊鋪天蓋地

  鄖西縣土門鎮關帝廟村國華竹藤編扶貧車間的一角,一根根長長的竹篾片在石輝應手裏翻飛起舞,一個篩子悄然成型。石輝應今年68歲,做了32年篾匠,如今是國華扶貧車間的“技術指導”,帶了3個老夥計一起幹。“買竹子,手工剖開、編制。一天能編2個,120塊錢,成本只要五六塊錢。”

  在關帝廟村,看不到閒人。房前屋後,婦女、老人都在編織竹器。“村民學會技術,就在自己家裏幹,産品由我們統一回收。”竹藤編合作社負責人黃國華介紹,一個篩子,從農戶手裏收購價60元,售出則是80元。

  這家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12月,已在鄖西縣13個鄉鎮(場、區)建設扶貧車間63個,組織開展技術培訓1500人次,帶動千余貧困戶參與,戶均增收近2萬元。“産品賣到雲南、西安和天津,我手裏的訂單有5000多萬元。”黃國華説,扶貧車間要開到100家。

  類似的扶貧小車間、手工小作坊,在秦巴山區“鋪天蓋地”。

  鄖陽區從浙江諸暨引進襪業企業19家,建成17個扶貧車間,帶動8000人在家門口就業。竹山縣麻家渡鎮網絡濾波器生産加工扶貧車間,吸納農村勞動力30余人,其中一半為貧困戶,年人均增收2萬至3萬元。在那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聽到一個順口溜:車間建在家門前,學了技術掙了錢;安幼孝老把錢賺,脫貧致富勤來幹。

  十堰市政府負責人表示,扶貧車間、作坊可以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推進鄉村振興,既解決了企業用工荒,又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發展。“堅持做下去,能改變老百姓的思想觀念,帶動鄉村走上城鎮化、工業化的路子。”

  目前,十堰市已開辦扶貧車間235個,帶動就業2.1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14萬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饒揚燦戴文輝實習生李菁晨)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