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畢金保講述抗戰經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朋實習生王梓涵攝)
當過排長、指導員,進過警衛團。
在淮海戰役中經歷生死,在成都戰役中徒手生擒國民黨團長。
7月30日,在湖北省軍區武漢第三幹休所,面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88歲的畢金保回憶起戰爭年代的那些點滴。
40年戎馬生涯,留給這位老人的,除了身上的纍纍傷痕、一枚枚沉甸甸的獎章,還有那些難以忘卻的人和事。
最驚險的一場戰役
採訪畢老,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的耳朵基本聽不見了,打仗的時候被炮彈震聾過,後來聽力恢復了一些,現在又不行了。”畢老指了指自己的耳朵,笑著説。
雖然耳背,但畢老思維清晰,説話中氣十足。
7月30日的採訪,在記者手寫問題、畢老口述回答中進行。
1930年出生於河南范縣的畢金保,14歲參軍,16歲入黨。
在他的左小腿上,有一大塊傷疤。“這是碾莊戰役時,被炮彈皮子(彈片)打傷的。”
1948年11月,作為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碾莊戰役打響。
在一次戰鬥中,一枚炮彈落在畢金保身旁。“當時天氣很冷,我們都穿著棉衣棉褲,腿上裹著綁腿。炮彈爆炸後,炮彈皮子(彈片)把我身上的棉衣棉褲打了好多個洞。”
彈片擦掉了畢金保左小腿上的一塊肉,也震聾了他的耳朵。此後半年,他基本聽不到任何聲音。“如果不是身上穿著棉衣棉褲,腿上裹著綁腿,結果還真不好説。”回想那一幕,畢金保心有餘悸。
最珍貴的一枚獎章
採訪中,畢金保從提袋裏拿出十幾枚獎章,一枚刻有“英雄”二字的獎章,引起記者的注意。
由於年代久遠,這枚圓形獎章的邊緣已經磨出金屬色,“英雄”二字刻在紅旗上,下面的五角星上刻著“八一”。
“這枚獎章,是我最看重的。”畢金保説,那是在1949年的成都戰役中獲得的。
1949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在成都平原進攻胡宗南所率領的國民黨軍隊。
當時,畢金保是指導員。
在對國民黨突圍部隊的阻擊中,畢金保看到一名軍官模樣的人,慌慌張張跑了過來。
“各排不要動!這次我們要抓活的!”畢金保一邊喊著,一邊衝了出去。
面對如驚弓之鳥的敵人,人高馬大的畢金保一個箭步上去,一拳撂倒對方。
“我投降!”那位軍官一邊説著,一邊把腰間的左輪手槍遞給畢金保。
面對畢金保,軍官掏出懷裏的三塊金磚和三根金條説:“長官饒了我,我是胡宗南部下的團長,我保證以後不跟國民黨賣命了。”
隨後,畢金保把金磚、金條和手槍都上交給團部。在川南軍區的賀功大會上,他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並得到了這枚“英雄”獎章。
最牽掛的那些人
從普通士兵,到排長、指導員、軍校副師級教員,40年戎馬生涯,畢金保吃過很多苦,也帶過很多兵。
畢金保説,部隊挺進大別山的時候,敵人追得很兇,戰士們穿著的布鞋,被雨水泡爛,只能光腳行軍。腳上打了水泡,就拄拐走。那時雖然艱苦,但戰士們從來不叫苦,戰鬥情緒高昂。“1949年的渡江戰役,水很冷,敵人的炮火猛。我們好幾個戰士都下水,推著船往前走,好多戰士犧牲了。”説到這裡,畢金保忍不住流淚了。“淮海戰役時,我們排裏30多個戰士,戰鬥結束後,只剩下17個。從排長到指導員,我帶的戰士,犧牲了的,不少於七八十人……”此時,這位耄耋老人已泣不成聲。“我能活到今天,還過著幸福的生活,都是戰友們用命換來的,我很想念他們。”
對於吃過的苦,畢金保説:“為了建立新中國,革命軍人付出了很多。現在看來,這樣的付出,很值得。在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40年,國家不窮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雖然當時我們吃了不少苦,但都非常值得。”
近幾年,畢金保會時不時到小學校園裏,給孩子們講革命故事。“孩子是國家的未來,老一輩革命者身上那種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不能丟。這些紅色基因,需要一代一代往下傳,這樣國家才會更有希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際凱實習生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