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深秋,武漢長江南畔近2000米長的高大的廠房裏,數臺巨大的軋機一字排開。加熱爐吐出一塊塊碩大的鋼坯,一送上熱軋生産線,轉眼化為一匹火紅耀眼的“彩帶”,變成了整齊勻薄的鋼板卷成品。這便是1972年耗資40億元引進的武漢鋼鐵集團1.7米軋機。
武漢鋼鐵集團1.7米軋機
1.7米軋機投産後,在很長時間內生産不穩定、事故多,不能達到設計生産能力。供電不足便是一個重要的原因——1978年,軋機試車時就要求電網擁有300萬千瓦出力以承受其衝擊負荷,而當時湖北全省的發電裝機總容量僅254.38萬千瓦。在此背景下,國家批准建設我國首個5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超高壓輸變電工程。
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獲批建設
1982年1月13日,中國電力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平武工程正式投産。也是從這時起,我國有了第一批從事500千伏輸變電工程設計、安裝、調試、運行和檢修的專業隊伍。就在這一年,鄭漢明從技校畢業,加入了這支隊伍。
平武工程正式投産
隊伍合影
“洋技術”,學會了就是自己的技術
1984年,摸爬滾打了兩年的鄭漢明,來到了人稱“中華第一站”的500千伏鳳凰山變電站做運維人員。
鳳凰山變電站用的全是進口設備。變電設備、繼電保護和通信設備分別從日本、法國、瑞典等6個國家的7個公司擇優引進,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水準。
鳳凰山變電站
全進口設備品質好、不生銹、密封性高,但如何把這些“金貴”的“洋設備”維護好,成了最大的難題。
全進口設備確實好用,但是架不住“洋”字加身。全英文的圖紙和介面難倒了所有人。當年的設備也遠沒有現在這樣的智慧,監控系統一旦有報警信號,運維人員必須馬上根據圖紙查線,找出故障,再根據説明書維修,而這關鍵的報警信號也是英文的。
鳳凰山變電站
大夥傻了眼。那輩人大多是中專、技校畢業生,英文字母都不識幾個,於是他們便買來英文詞典,逐字逐句地翻譯,再對照設備理解、消化。
那段時間,鄭漢明完成日常巡檢工作後,就拿著圖紙、白紙和詞典開始研究。他先在白紙上把接線圖臨摹下來,隨後對照英文圖解翻譯各個零部件的名稱,再拿著萬用錶去設備區對著圖紙找相應回路。
運維人員合影
1985年底的一天,大雪下了一天一夜,設備區被皚皚的白雪覆蓋。鄭漢明拿著翻譯好的幾頁圖紙來到設備前,查原圖、看相關回路、測量數據,忙個不停。
雪紛紛颺颺地下著,他的脖子裏、雨鞋裏都是積雪。兩個小時過去了,他終於弄懂了回路。回到休息室,他才發現自己的手腳已凍得通紅。年復一年,鄭漢明落下了凍瘡的病根。
每到冬天,他的手就會癢,有時候還會紅腫,但他從來沒跟家人説過。輪休的時候,鄭漢明會接讀初中的孩子下晚自習。有一次,孩子沒戴手套,他把自己的手套給了孩子。凍傷紅腫的手才第一次被家人發現。
鳳凰山變電站現場運行章程
就這樣,鄭漢明和同事們用了近十年時間消化“洋技術”,經過實際工作的積累,針對各類設備編制了相應運行規程並定期修編;還建立健全了技術管理制度以及設備臺賬和技術檔案。他們探索和總結出了中國第一代500千伏變電站的管理和運行模式。
運維做到位,國産設備不比外國的差
1997年,三峽電力外送工程施工大規模展開,荊楚大地上的超、特高壓變電站和換流站逐漸多了起來。鄭漢明也投身到多個變電站的籌建工作中。
此時,已消化了“洋技術”的第一代超高壓運維工們迎來了新的挑戰。由於進口設備維護檢修難度大、成本高且週期長,在20 世紀90年代後期修建的變電站裏,設備已逐漸更新換代,實現國産化。但是國內廠家起步晚,未掌握核心技術,在一段時間內設備故障率較高。
如何及時發現並消除缺陷成了急須解決的問題。
運維人員檢修設備
鑽研摸索後,他們提出“四心”工作法:發現缺陷要細心、跟蹤缺陷要耐心、消除缺陷要精心、缺陷分析要恒心。
鄭漢明常説,要做設備維護的有心人。長年累月的運維,讓他對曾管轄的每一座變電站設備的工況、性能都瞭如指掌。不論是故障排查,還是缺陷處理,他都能“手到病除”。
運維人員集中學習
2007年底的一天,時任500千伏咸寧變電站班長的鄭漢明在巡視時發現,投運不久的主變壓器出現油位下降的情況。這是主變漏油的信號,如不及時處理將影響主變安全運行。
他拿來測溫儀,借助紅外圖像證實了主變油位下降的情況。連著3個班的運維人員在主變周邊仔細巡視,卻始終都沒有發現明顯的滲油點,地面也沒有油漬。
大家亂成一鍋粥,問題到底出在哪?“大夥不要著急!讓我們一起冷靜地分析一下。”鄭漢明説:“大型設備的密封圈從熱天到冷天有個熱脹冷縮的過程,有密封圈的地方在秋冬季節極易漏油。我們來排查所有的密封圈。”
經過仔細排查,運維人員在主變週邊的油色譜在線監測裝置櫃裏找到了漏油點。果然是油閥密封圈出了問題。
運維人員檢修設備
大到主變刀閘,小到線圈螺絲,既要保證主網穩定運行,又要攻關國産化技術,這批人日以繼夜、以站為家,逐步掌握超高壓核心技術。
用上了外國人都覺得新鮮的設備
從無到有,再到超越。鄭漢明他們作為先行者,又開始探索新的甚至國外都很少涉足的運維技術。
運維人員和巡視機器人
2017年夏天,湖北地區氣溫居高不下,用電負荷節節攀升。 此時,鄭漢明擔任500千伏磁湖變電站站長。他習慣性地在主控室檢查監控系統和機器人後臺數據。
突然,機器人後臺裏一條報警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條220千伏出線的線夾溫度高達180攝氏度!戴好安全帽,鄭漢明拿著測溫儀衝到設備區。抬手測量,果然如此。他立即向相關人員彙報並填報緊急缺陷單。
檢修人員趕到現場,檢查發現是線夾接線處的螺絲鬆動,接觸不良導致高溫。
運維人員檢修設備
檢修人員説,發熱點在線夾處,日常巡視測溫很難發現。鄭漢明指了指正在巡視的機器人,説:“這是2014年投運的500千伏變電站巡視機器人。別看它小,看得可比我們幾個人都清楚。這個缺陷能及時發現,可都是它的功勞。”他和機器人的合作避免了一起事故的發生。
巡視機器人在工作
設備智慧化後,變電站逐步實現了集中控制、集中運維,不但降低了運維成本,還提高了管理效能。
前幾年,鄭漢明有機會轉到其他相對輕鬆的崗位,可他拒絕了。他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全國第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超高壓運維人,親眼見證並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超高壓事業從起步模倣到世界領先的發展歷程,對這份工作的感情早已融入血脈。(文/圖 時雨欣 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