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8月3日電(俞儉、張靜怡、陳曦)大學生暑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參加社會實踐成為許多學子的選擇。他們深入基層,學以致用,幫助他人,回報社會,在實踐中得到鍛鍊成長。
這個暑假,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大三學生吳雯麗成為赤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科普訓練營裏的一名“腳爬客”(Geopark的音譯),當上一名科普志願者。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風景,也不是知識,而是和你並肩而行的人。”經過一週多時間的科普實踐,吳雯麗深有感觸地説。團隊裏有三位60多歲的老人,在高溫下,上山下水毫不含糊,他們的精神和幹勁鼓舞著她。
走出校門,學子們各施所長回報社會。支教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一環,不僅能為教育扶貧貢獻力量,讓更多人關注貧困角落的孩子們,也能讓參與其中的大學生了解社會,培養家國情懷。
武昌理工學院79名大學生志願者組成的“布穀學堂”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湖北崇陽縣,奔赴港口、金塘、高枧等幕阜山區偏遠鄉鎮,建立了18個“希望家園”教學點。
張一倫是“布穀學堂”支教團隊中一員。他説:“村民們專程送來蔬菜、熏肉,讓我受到很大的觸動。”張一倫用自己勤工儉學的錢和節省的生活費合計1萬元,採購了300多冊全新正版圖書,為當地孩子們捐建了一個“希望書屋”。
同樣是支教,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的11名同學則選擇了不一樣的方式。七月中旬,他們前往湖北省荊州市李場村,對農村地區教育扶貧工作的短板進行深入調研,為日後對短期支教的項目化管理提供參考。
他們上午走訪貧困戶,下午給山區孩子們上課。7天的實踐活動中,他們走訪了10戶人家,為20多個山區的孩子授課。“那幾天特別熱,但大家都咬咬牙堅持下來了。”團隊成員連宇柒説,“要自己去參與,去溝通,觀察問題才會更透徹。”
“文化快餐”盛行的今天,傳統工藝彌足珍貴。湖北第二師範學院管理學院的12名同學前往貴州凱里的丹寨縣萬達小鎮,在一家手工刺繡公司學習苗繡技藝。作為男生,第一次接觸刺繡的陸學峰顯得進度緩慢,“學習的第一天,線都穿不進去,手上扎了好多針眼”。
完成了苗繡的學習任務,他們又開始了對蠟染技藝的探索。除了學習這些傳統技藝外,他們還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視頻等渠道,對苗繡和蠟染這些傳統技藝進行推廣。
“第一次親眼看見並親手製作手工藝品,很佩服這些手工藝人。”陸學峰説,“不僅僅是讚嘆手法的巧妙,更是敬佩他們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