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區探索“愛車回家”新模式
長江日報  2018-08-31 15:23:20

  原標題:空了,錯峰停外來車 滿了,停到附近單位 武昌區探索“愛車回家”新模式

武昌區探索“愛車回家”新模式

武印二村小區停車井然有序   長江日報記者冷靖華 攝

  白天小區車主開車上班去了,錯峰讓外來車輛進小區內停車,以停車費養物業管理;夜間,小區車位不夠停,與附近單位協商,利用職工下班車開回家的時間錯峰停車。近日,長江日報記者走訪了解到,武昌區正在探索這樣的“愛車回家”新模式。

  空了,就錯峰吸收外來車輛

  位於武昌內沙湖之濱的四清裏社區裏的老舊小區“武印二村”,共有13棟樓房和兩排平房,有居民512戶1932人。這樣一個業主多、經費少的小區,如何實現自治管理?車管會核心管理員葉紅接介紹,在武昌區房管局物業科的指導下,小區業主知道了“車管會”這樣的特殊管理形式。

  之後,通過多次開放空間的形式,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和車主議事會,終於成立了“以停車費養小區管理”形式的車管會,還通過拆除一些無用的老舊公用設施、對小區內道路合理劃線等方式,規劃出近130個停車位。

  2017年8月,小區停車位開始正式收費,收費標準為業主每輛車每個月繳納100元停車費。此後,小區業主共同商議,決定利用白天業主開車上班的時間,安排周邊車輛錯峰進小區臨停,一個小時收2元,如果超過12小時就收25元封頂,而這個收費也為小區的物業提供了收入。

  2018年3月,為了保證小區內車輛的安全停放,車管會經車主同意,又在武印二村院內安裝了16個攝像頭設備和重新更新了車輛道閘系統。小區通過車輛管理,已經越來越智慧化了。 

  滿了,協調附近企業停車位

  位於武昌區水果湖的供暖小區,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小區。小區物業人員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裡一共有四棟樓,216戶住戶,但僅有53個停車位。小區內人多車多,車位少,常常會遇到小區車位不夠停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後,物業人員與小區鄰近的單位——省直供暖中心聯繫。在中心內約有100多個車位,經過雙方協商,供暖中心同意讓供暖小區內晚上實在無法停下的業主車輛,可以在供暖中心職工下班將車開走後,停到中心停車場內。此舉終於緩解了該小區的停車難題。

  小了,改菜地為停車場

  梅隱寺社區中山路683號(原公安五處小區),是老式小區的典型,沒有物業管理,近年來通過黨總支領導,尋求自管新模式,摸索自治好辦法。小區自管會核心成員朱利群介紹,小區管理伊始,資金籌集和流動是主要的困難,公安五處自管委不希望向居民收物業費來實現可持續運轉。

  2016年,通過社區黨總支和公安五處小區自管委老幹部之間的數次磋商協調,自管會在全體業主同意後,將小區院內的十幾畝菜地改建為了停車場,規劃出了60多個停車位,並安排專人管理,作為小區各項服務的資金來源。

  通過管理停車場收取的經費,作為居民自治的啟動基金,小區門衛負責安全管理的同時監管停車場,今年小區還通過錯峰停車協調附近外來車輛白天進院停車,每小時收費3-5元不等,更增加了小區自治資金。此外,還在小區內加裝了電動車和自行車棚,真正實現了“愛車回家”。

  武昌區推廣“愛車回家”新模式

  據悉,2018年,武昌區計劃通過整合停車資源,加強交通秩序管理,高效利用空間建設立體車庫等方式,全年力爭新增停車泊位2000個以上,緩解小區“停車難”問題。

  一方面,通過政府投資或引入社會資金,開發地下及地上空間建設立體車庫等停車場地;允許老舊社區周邊部分道路開通車輛夜間臨時停放,形成以社區內停車為主體、社區外公共停車為輔助、路內停車為補充的新型停車體系;利用學校操場等地下空間,開闢地下停車場,增強土地的複合利用。另一方面,對社區內現有停車泊位進行優化整合,盤活存量停車資源,利用邊角地、閒置綠地等存量資源,建設一批平面停車泊位;同時,通過高效利用社區內閒置空地,建設一批立體停車設施,有效增加停車泊位。(長江日報記者冷靖華 通訊員沈智勇)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