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制漆師傅簡緒澄用木耙在直徑2米、高1米的木盆旁攪拌生漆
國漆,您還記得麼?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人家裏的老式傢具,涂刷的就是國漆。國漆,又名生漆、大漆,光澤好,耐腐蝕,是世界公認的塗料之王。如今,黃鶴樓的牌匾、窗花,歸元寺的佛像,刷的仍是國漆。
昨日,記者走進我省首批老字號企業——武漢市國漆有限公司,一探國漆精製工藝。該公司享有的“武漢國漆精製技藝”已被審定為湖北省和武漢市“非遺名錄”代表性項目之一。
圖為:深山裏,漆農手工割漆
“國漆源自漆樹,進廠前要嚴格檢驗。”該廠技術員譚波介紹,先觀色澤,“好漆輕如油,照見美人頭”,再測含水量。只見他舀一小勺漆到煎盤裏稱重,高溫燒後又稱重,前後對比就知含水量了。
圖為:高溫加熱後稱重評判原料品質
油脂是否過多,怎辨?宣紙上滴一滴生漆就可現形。“油漆幹後,一旁會顯現明顯的油漬。”譚波進一步解釋,根據含水量、油脂多少,就可估算生漆進貨價格。
圖為:生漆在絞漆車上進行過濾
生漆進廠後,混合進入一個直徑2米、高1米的木盆。57歲的簡緒澄師傅手持木耙拌和,從前往後,從底翻上,繞著木盆走一圈,基本就拌勻了。“搖起虎斑色,提起釣魚鉤。色澤、回彈性好,説明漆的品質好!”簡師傅指著這個已有100年曆史的木盆笑言道。“他們家祖輩都從事這一行,簡師傅是第五代!”譚波補充説。
拌勻後,將漆倒入一層白紗布,能粗濾掉樹葉、泥土和蟲子等雜質。
圖為:楊秋元正在涂刷根雕,他曾涂刷過黃鶴樓的牌匾
此後有兩種路線,譚波細説道:一是再用紗布裹上脫脂棉,像擰幹毛巾一樣再精濾一遍,就是能出廠的凈生漆;二是根據客戶對光澤和顏色的需求,走精製路線:放入小攪盆中攪拌,比如需光澤度和透明度高一點的,攪盆轉動速度就要調快一些。
精製完後,調製一番,再如上述精濾一遍,傳統工藝的精製國漆便生成了。
圖為:要想漆料光澤度高,必須嚴格控制攪拌速度與光照強度
據了解,該公司的前身是1956年公私合營組建而成的“中國國漆精製廠”,其更早起源是1911年至1955年期間從業的原漢口簡啟祥、劉協泰等13家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