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荊風楚韻長江情 同根同脈話交融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9-12 15:14:41

  國際在線湖北消息:“藝海流金——荊楚韻•長江情”2018內地與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動於9月11日在武漢結束了為期一週的行程。本次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支持,文化和旅遊部港澳臺辦公室及湖北省文化廳承辦。

  該活動至2018年已是第十四屆,是內地和港澳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本次來到湖北的港澳文藝界嘉賓共計80余人,其中,既有多次參加活動的“老友”,也有初次到訪的“新朋”。

  “行程中,每到達一個點,我都想著怎樣讓港澳的孩子享受到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提升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徐莉感慨道。“底蘊深厚”“世界級”“補白”“震撼”……談到對本次活動的整體感受,港澳文化界的人士表示此行收穫很多,更新了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期待以後能有進一步實質性的合作。

荊風楚韻長江情 同根同脈話交融 

港澳文藝界嘉賓在黃鶴樓前合影留念(攝影 邱亭)

  高山流水相遇相知

  站在黃鶴樓頂遠眺,長江碧波盪漾,四週鱗次櫛比的高樓被薄霧籠罩,這樣恢弘的場景,讓到訪的港澳文化工作者對荊楚文化有了第一印象。而在東湖之濱,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品”字形建築的主樓,悠遠的荊楚文化傾瀉而出,“湖北省博物館等已達到世界級水準,但香港居民對此了解不多。優秀文化更需加強介紹和傳播,香港可以作為湖北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和平臺。”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孫燕華不禁感嘆。孫燕華表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後,希望香港居民多來湖北、多了解和感受燦爛多彩的荊楚文化。

荊風楚韻長江情 同根同脈話交融

“知音號”遊輪夜景(攝影 邱亭)

  “知音號”遊輪則成了鄂港澳文化遇見的另一個高潮。《知音號》是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以大漢口長江文化為背景的實景大劇,故事取材于上世紀20-30年代的大武漢。在此次參與活動的港澳文藝界的人士看來,它是一個很有原創性、設計性、藝術性的文化景觀,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二三十年代的大武漢,這樣優秀的文化景觀應該駛出漢口港,走向世界。

  “短短幾天裏,我們對中華文化有了一次細緻的了解,高山流水的相遇,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於我們懂。它們穿越時空而來,同為中國人的我們自然有同一份的懂得。”澳門文化局局長穆欣欣對這次“相遇”非常滿意。

荊風楚韻長江情 同根同脈話交融

港澳文藝界嘉賓參觀長江文明館(攝影 邱亭)

  中華文明同脈同心            

  北靠荊山、茶園飄香、南面楚水、波光粼粼的長江文明館,則將港澳文化工作者文化傳承的“心事”勾動起來,在參訪完這座集中收藏、展示、研究長江流域自然生態與歷史文明的綜合性博物館後,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朱達城感嘆到:“讓我為之一振的是兩件鄖縣出土的人頭骨化石,我這才知道原來人類的發展跟湖北有關,這裡本來就是人類的發源地。看完其它展品後,我感覺不光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長江文明也應該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荊風楚韻長江情 同根同脈話交融

港澳文藝界嘉賓參觀荊楚非遺的工作坊(攝影 邱亭)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楚繡、磨鷹風箏、微雕技藝……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能傳承院內,一系列荊楚非遺的工作坊讓港澳文化工作者目不暇接,嘉賓們也自己動手嘗試,連連稱歎“這麼古老的工藝還能流傳下來,實在是太奇妙了。”在澳門路易斯舞蹈協會副理事長胡瀚尹看來,那麼多的老師和學生至今仍以一種認真專研的工匠精神發揚和傳承非遺文化,是非常難得的。“我們希望以後香港也能有屬於自己的非遺傳承基地,把老祖宗的技藝傳承下去。”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辦事處總監何咏思對非遺這件事也十分上心。

  文化合作交流交融            

  作為本次活動的系列活動之一,武漢東湖之畔的經心書院裏,高朋滿座,群賢畢至,來自鄂港澳三地文化界的藝術家,在此開展書畫筆會交流活動。四位畫家僅僅簡單交流幾句後,在同一幅畫卷中分別執筆作畫,依靠藝術默契,繪就了巨幅長江三峽圖,令在場嘉賓嘆服。

荊風楚韻長江情 同根同脈話交融

四位畫家繪製巨幅長江三峽圖(攝影 邱亭)

  “未來,三地要進一步加強交流,促進演藝、音樂、文博、文創等領域的橫向溝通與合作,希望在香港出現更多與湖北有關的文化活動,也希望在湖北見到更多的香港文化和香港人才。”孫燕華表示。

  穆欣欣則表示,澳門藝術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有文創方面的合作,而湖北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和人文資源,荊楚文化在美學生活上可以給文創事業很多的啟發,未來湖北和和香港可以在文創産品方面有更多的合作。

  “希望大家今後有時間能帶著家人、帶著朋友再到湖北來走一走,看一看。”湖北省文化廳廳長雷文潔表示,希望鄂港澳三地文化界人士種下恒久長青的友誼之樹,攜手並肩,通過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互鑒,在新時代裏造福鄂港澳三地人民。(文 邱亭 邢君成 )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