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宜城市流水鎮余棚村,小橋流水,草木繁茂,空氣清新,如果不是深入走訪,誰能料到,這裡竟是有名的畜牧養殖村。
余棚村年出欄肉牛1000頭以上,年産生糞便量4000至4500噸,以往人畜混居,牛糞隨意堆放,對周邊土壤及水環境造成影響,群眾對此意見頗大。
一邊是不堪承受的生態環境,一邊是村民賴以生存的致富産業,兩者如何平衡?
2017年,宜城市全面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科學劃分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按照合理佈局、科學選址、嚴格審批、資源化利用、循環發展的要求,實現區域養殖密度、規模和結構的合理配置。
余棚村成為首批受益村。村支部書記張偉告訴記者,實施肉牛養殖生態循環一體化項目,按每戶60平方米標準,在遠離水源地的地方興建3600平方米肉牛養殖舍,實行集中養殖,將騰出的老舊牛舍改造成草料間。
為有效處理畜禽糞污,村裏建起年處理5000噸有機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中心,對牛糞統一收集、轉運,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發酵,生産1500噸商品有機肥。
記者看到,村頭一排排整齊的養殖舍內,有的肉牛悠閒地踱步到半敞開式機器中喝水,有的伸出頭到料槽裏吃青草,牛捨得一側,糞尿混合物通過機械刮板,進入地下儲糞池,做到乾濕分離。
種養結合,循環利用,余棚村乘勢建起了有機蔬菜和水果種植基地,不施農藥、不施化肥,蔬菜、水果不僅長勢好,而且色澤和口感都得到了明顯提升,有機菜、有機果得到當地多家連鎖超市的認可,價格普遍比普通菜果高出1元以上。
張偉介紹,村裏還吸引了不少遊人來採摘蔬菜瓜果,鄉村旅遊氛圍漸濃。看到家鄉的變化,不少外出的村民回到村裏創辦種養合作社、家庭農場。
産業轉型升級,業態更加多元化,余棚村向著生態有機村前行。
在宜城,像余棚村這樣的轉型故事遍地開花。目前宜城市368家畜禽規模養殖場完成糞污綜合治理改造,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6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65%,初步實現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成為“湖北省農産品品質安全示範市”。(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