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江漢平原的稻穀早已顆粒歸倉,但在海拔1000多米的鄖西槐樹林特場,1700多畝冷水稻才正式開鐮收割。
“已有企業上門訂購大米,50元一公斤。”農機服務中心主任汪滸説,2018年是個豐收年,畝産稻穀600公斤至700公斤,可加工優質大米300公斤至350公斤。
溪水裏養冷水魚、水田裏種冷水稻、山坡上種高山有機茶,近年來,槐樹林特場變劣勢為優勢,利用“冷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帶動當地村民走上綠色致富路。
全場一盤棋,種植冷水稻
雙手掐一把水稻,高高揚起,猛然揮下,“啪”,稻穗拍打在倉壁上,黃澄澄的谷粒就唰唰落在板倉裏。“啪、啪”聲此起彼伏,10多塊稻田裏,幾十個農民正在用傳統的方式收割。
“2018年種了2畝多冷水稻,畝産不低於600公斤,合作社承諾全部收購。”正在收割的村民譚忠清累得滿頭大汗,但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槐樹林特場位於湖北省西北角,與陜西相鄰,境內有大梁省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1000多米,年均氣溫在12℃到14℃。“氣溫低,農作物長得慢。”場長鄭榮平介紹,以前當地農民種植“常規稻”,生長期長、産量低,一年下來每畝賺不到300元,許多農民棄田外出打工。
氣溫低可否優選品種,變劣勢為優勢?2017年,林場引入一家大戶,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生態冷水稻。當年,冷水稻豐收,大米一路俏銷,價格從40元每公斤漲至50元每公斤。
2018年,在槐樹林特場黨委的支持下,全場1700多畝水田全部種植冷水稻,種植技術由農技服務中心提供,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服務,保底價回收。
“不讓用化肥、不讓用除草劑,從沒見過這麼金貴的水稻。”譚忠清説,2018年光人工除草就花了700多元。
汪滸介紹,為了提高産品價值,合作社還註冊了“大梁情冷水稻”商標。
冷水魚漂洋過海紮根
槐樹林特場境內99條溝,大小溪水匯入泗峪河,河水清澈,觸手冰涼。
槐樹冷水魚養殖合作社的養殖基地就在泗峪河邊,22個養殖池梯級分佈,紅色、金色的冷水魚在水中暢遊,每個養殖池都有大碗粗的清水不斷往裏衝灌。“這是流水養殖,水不流動,魚就活不長了。”工作人員馬良菊説,這一套養殖法是挪威人發明的。
馬良菊介紹,養殖基地2011年建成前,槐樹林特場沒有水産養殖業,基地選址於此,看中的就是冷水資源,這裡的水溫常年保持在11℃至13℃,非常適合冷水魚養殖。基地主要養有虹鱒、金鱒兩個冷水魚品種,它們原産地均為北美,目前國內許多地方引入養殖。
撒一把飼料入水,大大小小的魚兒紛紛過來搶食。馬良菊介紹,冷水魚是肉食性魚類,如果小魚進入大魚的池子,立即就會被大魚吃掉,所以各養殖池裏的魚大小都差不多。冷水魚從幼苗到成熟上市,至少需要兩年,一般長到3公斤至5公斤。養殖冷水魚最大的投入是飼料,冷水魚飼料每噸約1萬元,相比之下,普通家魚的飼料每噸3000元左右。
眼下,冷水魚市場行情不錯,“每公斤10元至15元,供不應求。”
目前,槐樹林特場已有兩家冷水魚基地。“已有商家計劃再建一個規模更大的基地。”鄭榮平説,槐樹林特場根據自身資源特點做文章,追求品質為先,不斷提高農産品品質,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通訊員 陳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