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糧食産業穩步邁入高品質發展 湖北省七成水稻面積“水稻+”
湖北日報  2018-10-18 10:23:47

  稻田裏不僅長出生態大米,還“長”出蝦、鱉、蛙、蔬菜等品類,“一田多收”。10月17日,在洪湖召開的全國水稻綠色生産技術模式現場交流會透露,“水稻+”綜合種植養殖模式面積佔我省水稻面積的70%以上,這意味著湖北省糧食産業正穩步邁向高品質發展。

  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和總産約佔糧食作物的50%和70%。為了提質增資降成本,湖北省圍繞資源稟賦和稻作區域特色,強化稻田綜合利用和種養一體,大力推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模式,探索出了“一地雙種、一田雙業、一種兩收”的新型水稻綠色高效生産體系。

  2018年,湖北省以“稻蝦共作”為代表的稻漁共生模式發展至561萬畝,面積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除了鞏固發展“稻蝦共作”模式以外,還探索發展了“香稻嘉魚、稻鱉(鰍、鱔)共生”等其它稻漁共生模式;洪湖、浠水等地探索發展了“中稻-再生稻-綠肥”“早秈-晚粳”等稻糧統籌模式;襄陽、荊門等地探索發展了“優質稻+食用菌”“中稻+油菜”等稻經輪作模式;石首、大悟等地探索發展了“稻+鴨(蛙)+綠肥”的稻禽協同模式。

  模式創新,帶來綜合效益提升。據湖北省農業廳統計,稻漁共生模式平均效益是單一種稻的3倍至5倍,其中“稻蝦共作”平均畝産水稻600公斤左右,小龍蝦150公斤以上,畝均純收入2000元至3000元。“有機稻+大球蓋菇”模式,利用農作物收穫後的秸稈種植大球蓋菇,畝均消耗秸稈5000公斤左右,畝均收穫有機稻穀400公斤以上,鮮菇4000公斤,畝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同時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福娃集團流轉3萬畝土地建設稻蝦共作基地,年産值可達1.5億元,輻射周邊13個村近萬農戶。(湖北日報記者胡瓊瑤、通訊員張建設)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