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
站在新時代回望,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如同大江東去,浩浩湯湯,勢不可擋。
全國如此,宜昌更是如此。“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詩人眼中的宜昌,大氣磅薄。這座長江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激蕩起揚鞭策馬的澎湃力量;服務國家戰略,搶抓時代機遇,在上下求索中不斷昇華。
一路篳路藍縷,一路砥礪奮進。從昔日峽江小城到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宜昌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是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成為中國發展鴻篇巨制中不可或缺的生動樣本。
圖為:興發集團精細化工園
舒筋展骨 願景變實景
金秋,重陽。宜昌城區夷陵大道與東湖路十字路口,車水馬龍。77歲的姚振祥佇足凝望,仔細打量著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很多地方都不認識了。”
這位老人是第一批開拔宜昌水利建設的拓荒者,參與兩項世界級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用近半個世紀的陪伴訴説著與宜昌的綿長際遇。
40年前,宜昌長啥樣?“小!”“交通不便,過鐵路不是從車底爬,就是從車上翻。”在姚振祥看來,宜昌準確把握住3次歷史機遇,贏來城市改地換天——1970年,葛洲壩工程開工,由濱江小城發展成中等城市;1993年,三峽大壩工程上馬,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邁進;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舉行“一主兩副”宜昌現場辦公會,宜昌作為湖北省“三個三分之一”的佈局重任在肩。2012年6月,湖北省十次黨代會次提出“支持宜昌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電旅遊名城”。
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賦予宜昌的歷史使命,也是宜昌自我奮強的責任擔當。
時光流逝。6年後的今天,宜昌大城筋骨舒展,交通四通八達,兩江四岸融會貫通。車過東山隧道,豁然開朗。版圖酷似蝴蝶的宜昌新區在峽江兩岸鋪就,“一帶、多廊、十片、多中心”的結構佈局初具規模。“顯山露水、山水交融、起起伏伏、彎彎曲曲、高高低低、連綿不斷、若隱若現”的美好願景變為生動實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相宜,綠色環保,好一幅中國城市的山水畫卷。
2012年以來,宜昌城區常住人口由100萬增至180萬,城區建成區面積由96平方公里,拓寬至210平方公里,相當於“再造一個宜昌城”。
圖為:宜昌自貿片區
優化結構 千億産業齊頭並進
“沒有城市,産業就沒有依託;沒有産業,城市就是空殼。要以城聚産,以産興城,産城共融。”宜昌新區推進辦主任周青説。
從2012年以來,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物流、文化旅遊等産業相繼突破千億級。連續五年,宜昌以每年實現一個千億産業的速度裂變。
破解“化工圍江”,強力推進化工産業轉型升級。作為資源大市,化工産業在宜昌舉足輕重。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勢在必行。“沿江15公里範圍內的所有重化工項目,全部暫停審批、建設,並集中清理。”宜昌市發改委總經濟師鄧明亮介紹,宜昌安排10億元化工産業轉型升級引導基金和5億元獎勵基金,支持化工産業向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發展。
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聚集,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宜昌出臺戰略性新興産業系列扶持政策,出資30億元成立三峽産業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設立27支子基金投向産業項目,基金總規模達364億元。
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一批戰略新興産業崛起,其産值佔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41.9%,生物醫藥用電量增長32.25%,高新技術産業佔GDP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總投資35億元的廣汽24萬輛整車項目帶動一個汽車産業鏈集群加速形成。圍繞海航通航産業園、貝迪克淩雲飛機,宜昌補齊臨空經濟産業鏈,一大批航空高新材料、機械裝備和航空服務業,正加速向宜昌臨空經濟區聚集。
技改催生“隱形冠軍”。南玻集團、中南裝備、中船重工船舶柴油機廠等實施技術改造提檔升級,産品全國領先。安琪酵母投資1億元,新建宜昌總部研發工程中心,憑藉科技攻關酵母抽提物YE,一舉成為全球最大供應商。
補短板,強弱項。設立宜昌服務業産業引導資金3000萬元,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顯見的變化可以看到,宜昌産業結構中,偏重的結構正在調輕,科技含量、附加值正在調高,集約節約發展正在調優。
強市榮光 軟實力成硬支撐
有了筋骨肉,還要精氣神。放眼湖北省,宜昌是唯一一個奪得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的城市。強市榮光,文明之花遍地開。宜都、興山、秭歸三個全國文明縣城,當陽半月鎮、枝江安福寺鎮、遠安鳴鳳鎮、夷陵龍泉鎮四個全國文明鎮,在全國獨樹一幟。
文明,體現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下班高峰期,一輛救護車隧道內遭遇堵車。司機們聽到救護車鳴笛,紛紛主動避讓,很快騰出一條“生命通道”。
文明,體現在見微知著的小事上。井蓋跳響長期困擾市民出行,夷陵區嘗試在井蓋內鉚一層橡膠墊圈,一個小創新解決了大難題,迅速在全市推廣。
文明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市民的素質。寬敞的馬路乾淨整潔,幾乎看不到果皮紙片;老人小孩正在通過斑馬線,計程車私家車紛紛停車,禮讓行人……“宜昌,文明之城名不虛傳!”外地遊客艾有清看到眼前的一幕幕,讚不絕口。近年來,宜昌共推出全國道德模範1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7人、中國好人66人、荊楚楷模34人,居全省市州第一。
與“宜昌群星現象”一樣,宜昌創造、宜昌標準、宜昌經驗叫響全國。“四多合一”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令企業稱讚;“局長駐窗”,聚焦企業和群眾辦事堵點、難點、痛點,優化服務流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兩微一端推送,變“少跑腿”到“不跑腿”……
詩歌之城、鋼琴之城、讀書之城,聞名世界。全國森林城市、世界水電旅遊名城、長江經濟帶節點城市、中國美食之都、全球最受歡迎全域旅遊目的地城市。頭頂光環,閃耀奪目。
城市軟實力,發展硬支撐。宜昌,這座山清水秀、充滿活力、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強市,正以奮進的姿態,在建設世界水電旅遊名城的征途上昂首前行,蹄疾步穩。
宜昌自貿片區跑出發展“加速度”
10月18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霍爾果斯-東方之門”經濟特區,中哈産能合作重點項目、總投資50億美元的湖北科力生工業園開工滿月,已同中外10多家企業簽訂入駐協議,與60多家企業達成了簽約意向。該項目是湖北省企業在中亞建設的首個大型工業園區,這也是宜昌自貿片區誕生的又一成果。
2017年4月,宜昌自貿片區正式掛牌成立;按照功能定位,宜昌片區重點發展文化旅遊、航運物流、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等産業,成為宜昌改革創新的國家“實驗田”和宜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深化放管服改革。2017年8月1日,宜昌自貿片區工商登記窗口工商窗口工作人員,為宜昌天坤宜盛就業服務公司發出湖北省首張載入有27個證照和備案信息的營業執照,標誌著宜昌自貿片區在推進“多證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中取得階段性成果;探索推行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評合一、多驗合一、多證合一、多管合一,將施工圖審查、評估評審、竣工驗收由串聯改並聯;在全省首推環境影響評價“負面清單+豁免清單”管理制度;打造政務集成服務模式、出口保單融資模式、“零收費、一站式”船舶交易服務、“財政科技創新貸”金融服務新模式、涉稅執法容缺容錯機制、供應鏈融資模式等創新舉措,受到各方好評。
搭建人才平臺。宜昌自貿片區實行“海外高端人才暢行服務機制”,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綠色通道”優先審核,給予容缺受理服務,並放寬《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年限,有效期最長可達5年。
突出綠色發展。搭建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産業聯盟等合作平臺,圍繞服務長江經濟帶,打造三峽國際水陸港(三峽國際農産品交易中心)和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兩大平臺”,開通宜昌至莫斯科、漢堡等城市的中歐班列,深度融入“一帶一路”。
圖為:三峽國際機場
三峽國際機場助力宜昌騰飛
金秋十月,距離宜昌中心城區26公里的宜昌三峽國際機場,一架架銀翼騰空而起,架起宜昌溝通世界的橋梁。整潔寬敞的候機樓內,操著各地口音和外語的遊客有序地辦理值機手續。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該機場是國家一類航空口岸,一期工程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40萬人次。1994年9月,按照國際民航4E級標準規劃、4D級標準建設的三峽國際機場正式動工興建。歷時1年11個月,該機場基本建成。1996年12月28日該機場正式通航,架起了宜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空中橋梁。從通航初期年旅客吞吐量僅10余萬人次、開通航線10余條,到今天的客運航線達46條,通航城市34個,該機場一路“飛”出新高度。2017年,該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24萬人次。
為滿足航空發展需要,宜昌市政府和海航集團共同投資9.7億元,啟動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機場跑道將由2600米延長至3200米,停機位由11個增加到21個,新建2.5萬平方米航站樓一座,同時新增與跑道等長的平行滑行道,並引入雙向盲降系統。改擴建項目完工後,機場飛行區等級將從4D提升至4E級,可起降波音747、空客A340等遠程寬體客機,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500萬人次需求。
據介紹,該機場是湖北省第二大機場,是輻射“宜荊荊”和鄂西、湘西、渝東等地的重要區域性機場,是宜昌市重要的基礎交通設施之一。該機場的建成通航,讓宜昌構築起水、陸、空、鐵的立體交通格局,架起宜昌走向全國、邁向世界的“空中橋梁”;加快宜昌改革開放的步伐,為宜昌經濟騰飛插上強勁翅膀。目前,該機場正朝著打造區域國際航空口岸的目標邁進,大力發展臨空經濟,正在成長為助推宜昌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平臺。(圖片由宜昌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