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茅箭區廖家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選址佈局和戶型設計上,都按照美麗鄉村標準建設。
十堰市茅箭區,7000多名貧困人口分佈在近500平方公里的南部大山。
目前,建檔立卡戶享受的産業、住房、醫療等扶貧政策,與非建檔立卡戶差異較大。部分未達到建檔立卡標準的群眾,同樣處於貧困邊緣。“懸崖效應”易導致心理不平衡。
如何避免“懸崖效應”?
茅箭區正視難題,探索均衡發展,夯實脫貧根基。
適當提升普惠性政策標準
10月28日,大川鎮浪溪村百畝獼猴桃園裏,前來遊玩的市民歡聲笑語不斷。
村民李明勇樂呵呵地迎來送往。這天,他的獼猴桃採摘園吸引了100多名遊客,進賬1000多元。
別看他現在春風滿面,兩年前可是牢騷不斷。為啥?沒能建檔立卡。駐村工作隊幹部上門做工作,他直言不諱:“現在政策好,但對貧困戶太偏心!”“貧困戶這麼好,你願意讓子孫後代都當貧困戶啊?”
李明勇沉默了。駐村工作隊繼續激將他:“只要你不當懶人,好政策多的是,就看你會不會用!”
茅塞頓開!當年,他租下10畝地種植獼猴桃,享受種苗補貼政策,樹苗補貼一半,區裏還無償提供技術服務。
茅箭區委書記周慶榮介紹,茅箭區加大財力投入統籌,出臺一批接地氣的“小政策”,讓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均衡發展,貧困戶與非貧困戶都能找準門路。
適當提升普惠性政策標準,讓主導産業扶持政策“戶戶皆可享受”。鼓勵農戶規模化發展獼猴桃、茶葉、香菇、蜜蜂、中藥材等種植養殖産業。2018年,茅箭區政府投入近200萬元,簽約聘請專家21人,既包聯扶貧,也為李明勇這樣的一般農戶提供技術支撐。2018年春天,茅箭區獼猴桃潰瘍病高發,技術專家先後40余次到種植基地指導防治病蟲害,幫助挽回經濟損失近20萬元。
對非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子女,茅箭區按每年每生普通高中及中職教育1000元、高等教育2000元標準獎勵助學,支持有條件的困難家庭1戶培養1名大中專學生。同時,每年茅箭區政府籌資100萬元,救助非建檔立卡對象中罹患大病的困難人員。
全域旅遊帶動大家增收
10月27日,深秋的暖陽下,茅塔鄉東溝村的桃源民宿女老闆王啟迪邊招呼客人邊煮咖啡,純正的咖啡香味瀰漫,林間不時傳來鳥鳴,自然狀態下的慢生活怡然自得。
東溝村距十堰城區僅半小時車程,卻像世外桃源般清靜雅致。村支書張旭介紹,近5年來東溝村加速發展旅遊,目前建有念情谷、獼猴園、杜鵑嶺等10余個景點,2018年入村遊客已達35萬人次。
2013年以來,茅箭區把全域旅遊作為主導産業扶持,堅持一個産業幹到底,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目前,茅箭區建成大川詩意棲居隱逸花谷、馬家河假日濱水文化休閒谷、茅塔茶文化主題谷和田湖堰田園道養長壽谷四條“主題山谷”,民俗、農家樂、蜂蜜、採摘園等旅遊服務業都發展起來了。
茅塔鄉康家村,由康莊生態農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參與養殖中蜂,共養殖蜜蜂600箱,除賣蜂種外,每年産蜜約1500公斤。2018年,借助植物嘉年華、杜鵑花節等旅遊節會,該村所有蜂蜜均被遊客買走,僅此一項村民增收24萬餘元。
王家村婦女閒暇時間做手工布鞋、鞋墊,交給村裏的躲貓貓民俗旅館代銷,一雙鞋賣300多元。
秦巴植物園景區常年聘請70多名貧困群眾在景區打工;東溝景區本村勞動力已不夠用,還在外村聘請了7人。
茅箭區旅遊局局長向艷華介紹,依託全域旅遊,2017年茅箭區接待遊客95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0億元,其中南部山區八成居民從事旅遊業或者相關産業,人均增收2400多元。
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
土黃墻、青灰瓦,安置點裏,一棟棟兩層小樓依次排開。萬年青、紅葉石楠、銀杏等10余種植物錯落有致。家家戶戶用的,都是古色古香、用料厚實的木門。
好香!一進門,醇厚的酒香直衝鼻尖。
過去,李茂雲婆婆住在距主路四五公里遠的山溝裏,全家5口人擠在3間破舊的土坯房,每逢雨天,得在地上擺好幾個盆。
2018年,李婆婆搬進茅箭區廖家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居,將家裏兩畝地流轉給村裏種茶,自己撿起老手藝,為村裏的“農家樂”釀米酒。“我們全部按照美麗鄉村的標準建設安置點。”茅箭區區長張捍聲説,在戶型設計和環境風格方面,要“適度超前”,把安置點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統一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也要“看遠一點”,與産業規劃掛鉤,能一次到位的,不搞二次建設。
岩屋村是該區最偏遠的村,一條公路正在緊張施工。“村村通的國家標準是5.5米寬,我們按旅遊公路標準修,寬12米。”村支書桂明介紹,“村裏有4個旅遊景點,公路修通後,我們與賽武當景區、東溝景區就能連成一片了。”
茅箭區修通3公里長的賽武當公路隧道,讓賽武當景點與桃花島、東溝景點的車程從1小時縮短至10分鐘;花3年時間,修通馬賽路、茅大路等12條近100公里鄉村道;先後實施26個安全飲水項目,水質達標率100%;寬頻網絡光纖安置到村進戶,貧困群眾通訊寬頻覆蓋率100%。
條件好了,人氣旺了,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茅箭南部山區村民回流1000多人。(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梁曉瑩 劉漢澤 通訊員 王濤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