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2018年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在武漢舉行,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56個植物園,14所科研院所以及8個國際國內學術組織和國家部委等110多家單位的380余名代表參加。
大會圍繞“植物保育的技術與實踐”“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植物園規劃設計與建設”“植物園新時代的新使命”四個主題,舉辦7場特邀大會報告、52場專題報告。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主任張全發研究員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三峽庫區植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為例展示了植物園科學研究的意義。
50多年來,針對三峽庫區植物多樣性具有顯著的豐富性、複雜性、特有性及古老性特點,以及三峽工程建設給庫區植物多樣性帶來的影響,武漢植物園一直進行三峽庫區植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研究。特別是近30年來,為使三峽工程對庫區植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武漢植物園分別在三峽庫區宜昌大老嶺、興山龍門河、三峽植物園以及武漢植物園等地建立了較完善的三峽植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體系,引種保育三峽庫區維管植物共有3012種,重點收集三峽庫區珍稀瀕危與國家級、省級重點保護植物182種。採取多途徑多地點搶救性保護受三峽工程淹沒影響較大的荷葉鐵線蕨和疏花水柏枝,還成功保護了受三峽工程間接影響較大的庫區特有植物川明參、宜昌黃楊、豐都車前和鄂西鼠李等。
三峽水庫蓄水後兩岸形成了水庫消落區,武漢植物園針對消落區出現的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水土流失加重等生態問題,武漢植物園重點開展了三峽庫區消落區植物對水淹脅迫的生理響應與適應性等耐淹機理研究,同時也開展了消落區生態修復示範工作。
“曾經庫區群眾生活中會砍伐植被,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人們生活能源選擇更多樣。”張全發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的推進、庫區生活能源結構的改善及城鎮化人口的外遷,三峽庫區森林植物恢復趨勢向好。(湖北日報記者文俊、通訊員陳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