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宜昌:山平水闊大城浮
湖北日報  2018-11-13 17:39:59

【不忘初心 將改革進行到底】【時代印記-消息列表】湖北宜昌:山平水闊大城浮

圖為:三峽工程建設助宜昌成長為世界水電旅遊名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宜昌,伴江而生,依水而治。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從一座峽江小城,成長為省域副中心。

  靈動之水峽江奔流,賦予宜昌人革故鼎新的基因;高峽平湖的偉力,灑下400多萬宜昌人的汗水,成就世界水電名城。

  江水悠悠,萬古長流。40年來波瀾壯闊的畫卷,在這裡上演。“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郭沫若稱讚宜昌的絕美畫面,如今成為現實。

  兩大工程 兩次躍升

  65歲的楊愛娥喜歡沿著解放路、沿江大道轉一轉,看車水馬龍,觀繁華街道。1971年,16歲的楊愛娥來到宜昌時,這裡還是江邊小城,最高的樓不過五層。一條高低不平的主幹道,車輛過處,滿身灰塵。

  楊愛娥是孝感人,當時從祖國各地聚集到宜昌的有十萬之眾,為了共同的目標:建設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1970年至1988年,十萬人肩挑背扛、日夜鏖戰,為當年一窮二白的祖國建起了“動力心臟”。

  女推土機手楊愛娥1992年轉戰三峽工程,成為推土機隊隊長。最危險的活,她上;節假日和週末,她頂班。有一次大水漫過圍堰,她冒著生命危險,將幾輛推土機搶了出來。哪來的幹勁?楊愛娥脫口而出:“這是國家對我們的信任!”

  1919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修建三峽大壩的宏偉構想。毛澤東主席暢遊長江時,揮就“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豪邁詩篇。三峽工程1993年開工,2009年建成,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在宜昌實現。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峽大壩,對三峽工程給予高度評價,指出:國家要強大、民族要復興,必須靠我們自己砥礪奮進、不懈奮鬥;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

  兩大工程降臨宜昌,讓峽江小城實現向中等城市、再向大型城市的躍升:葛洲壩工程,宜昌城區人口從17萬增至35萬;三峽工程,再將城區人口增至180萬。

  兩大工程的帶動,宜昌經濟快速發展,聲名遠播全球,一躍成為全國百強城市第55位。

  湖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説:“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支持宜昌加快建設成為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電旅遊名城”,重大戰略機遇再次匯集宜昌。

  興利除弊 春江潮涌

  在宜昌市博物館,收藏著全國第一份“三證合一”營業執照,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枝江安福寺鎮徐家嘴村的孟凡芹。

  早年,孟凡芹準備註冊農産品貿易公司,但一打聽,要跑好幾個部門,辦三張證,材料多、流程繁、來回跑、時間長……創業熱情被潑了一盆冷水。“不改變,就是一潭死水;改好了,會涌起一江春水!”枝江市工商局副局長毛春林説。2014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於促進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提出改革工商登記制度,簡化手續,縮短時限。

  讓孟凡芹煩惱的三個證,分別是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涉及工商、質監、稅務等部門。能不能把三個證合為一個,只交一份材料、跑一次路?工商與稅務、質監溝通時,稅務部門提出,上級沒有合併,地方不宜試點,辦公系統也沒打通;質監提出,辦證需收取148元費用,誰來收?

  眼看改革擱淺,枝江市政府站了出來:“時代在進步,要以方便市場主體為第一原則!”於是,政府牽頭,一網審批,簡化流程,市財政出資支付費用,終於實現“三證合一”。

  2014年6月25日,只用短短3天,孟凡芹就領到了全國首份“三證合一”營業執照。她説:“沒想到,我的名字能和全國重大經濟改革挂上鉤!”不久,該模式推廣到全國,其後我國“多證合一”的改革熱潮,一浪接一浪。

  宜昌市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李忠遠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宜昌承擔國家級重大改革事項54項,已完成18項。承擔省級重大改革事項37項,已完成29項。宜昌每名市級幹部領辦一項改革;向上海自貿區學習,比照差距,奮起趕超;將懂經濟、敢創新的幹部,放到改革創業最前沿;實施改革容錯機制,鼓勵幹部創新試錯,密集實施暗訪督察。

  宜昌探索網格化管理創新,成為全國網格化改革先鋒,入列2018年全國“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宜昌創新“互聯網+分級診療”,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四多合一”、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三權分置改革、路長制等改革創新成果不勝枚舉。

  千頃碧波 萬古長流

  “前幾年,大家閒聊時説的最多的是,這條河什麼時候能下去游泳。”宜昌市夷陵區冬泳協會會員張江淩説。

  張江淩所説的這條河,是長江一級支流黃柏河,曾經污染嚴重。2018年初,夷陵區首屆冬泳邀請賽在此舉行,山清水秀,白鷺齊飛,市民逐浪撒歡,大呼過癮。黃柏河的變化,得益於宜昌重大改革項目——長江宜昌段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

  兩年來,宜昌取締非法碼頭200多個,騰退並修復長江岸線60多公里,復綠總面積過千畝;關閉江河沿線規模養殖場130多家;長陽和宜都綿延230萬平方米的網箱全被拆除。

  化工産業曾佔宜昌工業總産值的三分之一。兩年來,宜昌對134家化工企業啟動“關改搬轉”,關停34家,其餘化工企業集中搬到園區,進行環保升級改造。到2020年,宜昌將實現沿江一公里範圍內,化工企業全面“清零”。

  宜昌在全國率先實施河湖長制;全國率先成立環保警察支隊;成立湖北省首個流域性綜合執法局;湖北省率先立法保護河流;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設立全國首個“生態市民日”,實現生態小公民教育全覆蓋。

  截至8月,宜昌長江幹流出境斷面總磷濃度同比下降35.8%,水質由三類升至二類。家住長江邊的市民遊洪民説:“近兩個月,我看到江豚不下10次!小時候就愛看江豚‘打拱’,算起來已有20多年沒這麼頻繁地看到江豚了。”

  “長江大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的一場大考,宜昌責無旁貸。”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説:“宜昌將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加快推進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大變革’,努力在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上站排頭,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爭一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宜貴 吳擒虎)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