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黨的十九大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林業是提供優質生態産品的主體,是實現鄉村生態宜居和“農村美”的根本舉措,是實現鄉村産業興旺和“農民富”的有效途徑,是促進鄉村治理有效和“農業強”的重要動力。
11月21日,由省林業局和荊門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行的第五屆湖北生態文化論壇在荊門舉行。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先進地區代表和省內各地林業工作者齊聚一堂,圍繞“林業發展與鄉村振興”主題,暢所欲言。現摘登部分發言內容,以饗讀者。
以文化人、凝聚人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曉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大把“美麗中國”提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提出了詳盡的生態文明建設舉措,樹立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里程碑。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一年一度的湖北生態文化論壇,是助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論壇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央、省委決策部署為主旨,充分發揮了以文化人、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本次論壇以林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為主題,邀請到全國知名院士、業內專家以及先進地區的代表作主題演講,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探討,有高度、有深度、有説服力、有指導意義。
綠色是鄉村振興的底色,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本次論壇通過充分研討和交流,為全省林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堅定踐行“兩山”理論,助力荊楚鄉村振興
湖北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新池:
林業是鄉村生態振興的支撐點。近年來,全省上下持續推進綠滿荊楚行動、精準滅荒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和森林城鎮、綠色鄉村建設,建設了一大批“春入山村處處花”“滿村花柳自青紅”的美麗宜居鄉村,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生態支撐。
林業是鄉村産業振興的主戰場。鄉村振興的重點、難點都在貧困山區。這些地方林業資源豐富,振興的依靠在山、潛力在山、希望也在山。要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些地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近年來,全省每年新增油茶、核桃、中藥材等林特經濟30多萬畝,已建成396萬畝油茶基地、303萬畝核桃基地、19萬畝獼猴桃基地、167萬畝的中藥材基地等,成為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
林業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力軍。森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起源和載體,森林文化、濕地文化貫穿五千年華夏文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經典詩句與山水美景及其品格象徵都以文化形式得以永久傳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林業生態文化又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得到新的豐富發展。近年來,各地舉辦不同形式的節會,如安陸的銀杏節、麻城的杜鵑節、十堰的櫻桃節,讓人們在觀賞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讓生態文化在鄉村潛移默化,于無聲處推動鄉風文明和鄉村有序治理。
要充分發揮林業的多重功能,以綠色為底色、文化為底蘊、産業為底盤,助力荊楚鄉村振興。
為湖北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作出荊門探索
荊門市委書記張愛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荊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定不移走生態立市之路,先後獲批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範市、全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全市15個鄉鎮被命名為“湖北省森林城鎮”、320個村被命名為“湖北省綠色示範村”。所轄鐘祥市被評為“世界長壽之鄉”,京山市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
我們著力構築綠色屏障,推動“荒山變青山”。大力實施“綠滿荊門”行動、“精準滅荒”工程,全市每年新增造林面積20多萬畝,先後創成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國家級濕地公園、6條綠色百里長廊以及全省首個環城森林廊道。
著力發展生態經濟,推動“青山變金山”。充分挖掘林業的經濟功能,把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本。發展特色林業,大柴湖“中國花城”、京山對節白蠟小鎮初具雛形;發展森工産業,以寶源木業、亞丹家居等企業為支撐的綠色建材産業城方興未艾;發展生態旅遊,大洪山風景區、漳河水庫風景區遊人如織。一幅以林業為核心、一二三産業融合的發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我們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認真學習運用論壇成果,為湖北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作出荊門探索、展現荊門作為。
我國林業興、鄉村興的歷史與現實思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林業戰略首席專家尹偉倫:
古往今來,實現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林業都是重要路徑。
翻閱《中華大典·林業卷》相關資料可知,歷朝歷代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林業發展密切相關。三國時期,提倡農村植樹造林,解決木材短缺難題,促進林果經濟發展。宋朝起,倡導農、林、牧、副、魚,相輔相成、綜合經營,提升效益。歷代治河工程,強調堤岸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建設。
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實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濕地恢復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顯著改善城鄉生態面貌,廣大民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鄉村振興的生態本底進一步築牢。
各地持續推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法治林業、效益林業、人文林業、服務林業建設,實現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産業的同步發展、互促並進,推動了鄉村生態經濟發展。
創建綠化模範縣、森林小鎮、綠化示範村,對鄉村荒山荒地、道路、水系、村莊、“四旁”和農村庭院進行綠化美化,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集體林改、確權頒證主體改革、“三權分置”改革等涉林改革持續推進,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後續政策落實到位、集體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等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完善,使得林農的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湖北林業這些年發展成效顯著,在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建設美麗鄉村等方面,均有較好地探索,期待未來在鄉村振興中釋放更大能量、貢獻更多“湖北經驗”。
鄉村振興中林業應有的擔當和作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守攻: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林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應有更多新作為。
建設發達的林業産業體系,促進鄉村産業興旺。要高度重視發展品質,培育大生態大健康産業,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發揮科技支撐與引領,建立現代林産品市場,突出區域優勢和特色,建立完善融資體系。
推動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實現鄉村生態宜居。全面強化森林經營管理,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品質。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科學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品質。
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引領鄉村鄉風文明。利用我國鄉村特有的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森林文化等生態文化傳統,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倡導人與人和睦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升農民立足農村發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強鄉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內在凝聚力,推進以德治村。
改善林區民生和社會化服務,助力鄉村生活富裕。統籌城鄉發展,加強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將林區發展融入城鄉統一規劃,將異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展統籌安排,實現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下,林區、村莊與城鎮融合發展。同時,廣辟增收致富途徑,讓農民有林業財産性收入、林業經營性收入、勞務性收入,助力鄉村生活富裕。
振興鄉村必須有力地推動林業現代化建設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院院長范毅:
城鎮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城鎮化過程會創造出巨大的需求和供給,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量。但是城鎮化進程中,鄉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同步推進,形成要素互動、産業分工、區域協作的新型城鄉關係。
振興鄉村,不是要在鄉村建高樓大廈,而是要保持鄉村特色,把人留在農村。隨著城市人口收入水準更高,中等收入群體不斷龐大,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意願更強烈。人們渴望高品質農産品、鄉土生活體驗、田園生活夢想、尋找鄉愁記憶、生態産品。鄉村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林業。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的同時,也必須有力地推動林業現代化建設。
如果一個村沒有樹、沒有花、沒有草,就不可能宜居,更談不上振興。同時,林業産業發展,也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緩解農民就業壓力、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
林業還是弘揚和傳承鄉村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廣泛分佈在各地山頭、湖邊、田野、路旁、城鎮和村莊的古樹名木,既是優美壯麗的自然景觀,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載體。加強原生植被、古樹名木、小微濕地保護,保持鄉村原始風貌,讓居民真正留住鄉情、記住鄉愁,既是保護,也能創造財富。
“全國林改第一縣”的鄉村振興之路
福建省武平縣委書記陳廈生:
武平縣是習近平總書記親手抓起、親自主導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發源地。2001年6月,武平以捷文村為試點,在全國率先開展以“明晰産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隨後,武平林改實踐模式逐步推向福建,進而上升為國家決策,後來被形象地稱為林改“武平經驗”。武平也由此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縣”。
林改推動了歷屆武平縣委班子的思想轉變,思想的革新帶來了發展道路的轉型,最終引領武平走上一條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從林改出發,貫徹生態文明新理念,成就了“全國林改第一縣”的綠水青山。我們把實現“生態美、百姓富”作為核心目標和關鍵所在,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激發林業發展新活力;率先探索商品林贖買機制,讓原本待砍伐商品林變身“綠色不動産”;率先探索借“林”扶貧,努力做到“不砍樹也致富。
從林改出發,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造就了福建“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的金山銀山。綠色工業、生態工業築牢高品質發展的根基。生態農業貢獻高品質的供給。全域旅遊插上騰飛的翅膀。
從林改出發,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寫就了“全國文明城市”的振興篇章。通過林改,鄉村裏的林子變密了,鄉親們的腰包變鼓了,貧困戶也都脫貧了,開啟了美麗中國縣域樣本建設的新征程。
林業讓鄉村建設有“面子”也有“裏子”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導李景奇:
鄉村建設的終極目標是改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産業結構、精神面貌、經濟狀況、人生命運、生存方式,要建成一批生態和諧、産業發展、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
森林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景觀基礎設施。日本的生態村建設、韓國的新農村運動,都把保護生態作為振興鄉村的重要著力點,實現了鄉村振興與生態改善良性互動。我國提出,2020年鄉村綠化覆蓋率要達到30%,2025年鄉村人居環境接近或達到城市水準,2035年鄉村人居環境達到或優於城市水準。新一輪鄉村生態建設,必將帶來大量的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和理念,給鄉村綠化美化帶來全新的發展機會。
同時,林業産業本身就是複合産業。除具一般産業的共同屬性外,還有自身的四大特性,即資源的可再生性,産品的可降解性,三大效益的統一性,一二三産業的同體性。林業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途徑包括:特色經濟林、花卉苗木基地、森林小鎮、森林人家、生態文化村、鄉村旅遊區、森林康養等。直接從事林業産業生産的人員遍及城市和鄉村。林業産業的發展,對促進農村産業結構調整,解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提供社會就業機會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