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記“土專家”信恒均:手、腦、心並用的維修工匠
湖北日報  2018-11-28 12:35:40

  原標題:“土專家”信恒均23年改造46件機械設備,11項成果被推廣應用。同事説——“他一動腦筋,我們就省力了” 

記“土專家”信恒均:手、腦、心並用的維修工匠

圖為:11月26日,信恒均檢修鐵路設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11月21日,夜裏11點半,宜昌東站背後的機修車間裏,“叮叮咣咣”的敲打聲再次響起。

  白熾燈下,46歲的信恒均瞇著雙眼,盯著一個零件凸起的部分,仔細敲擊打磨。

  “信工長,又來加班啊。”“不是加班,在家閒著也沒事,就過來搗鼓搗鼓。”

  白天,他看見工人修剪鐵路線兩邊的樹枝很辛苦,就琢磨著能不能製作個機器,幫大夥兒省點力。

  “愛操心”的勁頭一上來,信恒均又要幹個通宵了。23年來,他一向如此。

  “問題沒有解決好,不輕言放棄”

  在武漢鐵路局荊門橋工段宜昌東線路車間,機械化維修工區副工長信恒均被稱為“土專家”。

  大夥開玩笑説,信工長搞發明,是在幫大家“偷懶”,特別是“運砟神器”,省了大力氣。

  這是一個4個車輪、5塊鐵板組成的微型敞口廂體,寬度與鐵軌契合,前後左右及底部鐵板可以活動。挖掘機把道砟裝入廂體,推到換填地點,打開鐵板,道砟便會自動填滿路基。

  以往,鐵路換填路基,一次作業3個小時,靠100個人手工搬運,500筐石頭只能填鋪25米長的鋼軌軌底,但用信恒均發明的“運砟神器”,只需30人就可輕鬆填鋪60米。工人都説,“他一動腦筋,我們就省力了”。

  在信恒均的工作間裏,像這樣的“土發明”,還有好幾十種。

  測量道岔3條軌道的心軌降低值,以往使用的工具要手動操作3個尺規,讀數慢、精度低。信恒均將兩端的尺規固定,中間的尺規加裝電子錶頭,不僅測得更快,還測得更準。

  軌道螺帽風吹日曬,外側棱角日漸磨平,專用扳手夾不緊,拆卸困難。信恒均用自行車鏈條加鋼管製成新式扳手,用鏈條將螺帽緊緊勒住,便可輕鬆卸下。

  在這些“土發明”裏,信恒均最得意的是道岔翼軌打磨機。傳統的打磨機,只能打磨鋼軌表面,無法觸及側面,若購進專用的翼軌打磨機,一台就需要12萬元。信恒均反復琢磨,將普通砂輪片改造成特殊形狀,加裝在傳統打磨機上,可調整方向和角度,180度打磨毫不費力,成本還不到5000元。

  據統計,23年來,信恒均改造鐵路養護機械設備46件,11項成果被推廣應用,為鐵路養護節約200多萬元成本、5000多個工時。

  “我不算聰明,只是喜歡琢磨,問題沒有解決好不會輕言放棄。”信恒均坦言,鐵路養護是個複雜系統,兩根鋼軌下大有文章可做。列車開行得越久,需要改進的問題也就越多,“但我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

  “手、腦、心並用,才是工匠”

  其實,23年來,搞發明只是信恒均的“業餘愛好”,維修機械設備才是他的主業。

  信恒均所在的工段擔任漢宜、宜萬線259公里正線、108條股道、266組道岔的維修保養任務,擁有各種類型衝擊鎬60台、螺絲鬆緊機30台、內燃搗鼓機8台、發電機25台等。

  為了讓這些機械設備保持正常運轉,信恒均沒休過一次年假,日均維修機器10余臺次,春運高峰每天要修理60余臺次。

  常年與機械、機油、油漆打交道,每天把幾十公斤重的“鐵疙瘩”搬來挪去,信恒均的手掌佈滿老繭,細小的傷口一層疊一層。面對這些難以完全癒合的小傷口,信恒均笑稱自己皮膚很好,傷口洗一下、擦一下就沒事了。

  “鐵路日夜川流不息,隨時可能出問題,必須24小時待命。機械設備是大夥兒的武器,出了問題就得儘快修好。”信恒均説,鐵路養護不能干擾火車正常開行,只能在“天窗時段”爭分奪秒地進行。因此,改造機械設備,提升作業效率,是他搞發明的動力。

  “信恒均搞發明,是在給大夥兒搶時間。”荊門橋工段工會主席張啟雲表示,鐵路線上,愛崗敬業的維修工為數不少,信恒均之所以出類拔萃,關鍵在於他比別人多走了一步,多想了一層,“態度決定了高度”。

  在信恒均的工作筆記上,記者看到這樣一段感言:“用心做事,那是工人;用手和腦做事,那是工程師;只有手、腦、心並用,那才是工匠。”(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鄧偉 通訊員 曹新宇)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