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煤窯、拔煙囪、治污水,靚社區、建公園、凈天空,宜昌22年持續開展文明城市建設,2017年,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
從大刀闊斧,到精雕細刻,眼下,宜昌正圍繞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緊盯老舊小區、菜市場、公共停車場、公廁等民生難點,將文明城市建設向縱深推進。
兩首打油詩折射小區變化
“長客小區爛如泥,老鼠成群糞滿地;業主怨聲又載道,猶如住在難民區。”這首打油詩,是昔日長客小區的真實寫照。
長客小區,是西陵區果園路社區的老小區,始建於1978年,時間久遠,治理不善,環境臟亂,270多戶居民苦不堪言。
“宜昌文明城市創建深度推進,長客小區獲得了綜合治理的機會。”果園路社區書記陳正慶説,宜昌市將其列為全市首個雜居小區綜合改造項目,投資1200萬元,不到半年,小區徹底變了。
11月2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長客小區,發現過去的臭水溝不見了,地面乾淨整潔。
居民向長前的打油詩變了:“老屋穿上新衣裳,下水管道變通暢,道閘監控保平安,老少居民喜洋洋。”
變化的不僅僅是長客小區。
在伍家崗區大公怡園小區,68歲的居民李發軍説,過去老小區環境差,2016年,全家湊錢,買了一套商品房。2017年夏天,趕上老舊小區改造,曾經亂糟糟的住所換了模樣,當年8月,小兒子結婚後,只在新房住了一晚,第二天全家就搬回了老房子。
為滿足市民需求,宜昌對409個雜居小區進行綜合改造,涉及7萬戶20萬居民。眼下,已完成192個小區改造,惠及3萬多戶9萬多居民。
經營戶感慨:生意好做了
走進東門農貿市場,商賈雲集,交易活躍。
2002年開始在此賣水果的付少英,見證了該市場的變遷。她説:“市場改造以前,車挪不動,人走不了,到處亂哄哄的,顧客不願來,現在環境好了,人流量多了,生意比以前好做了。”
東門外正街,是西陵區的一條老街,總長約400米。上世紀80年代,因其區位優勢好,眾多攤販聚集於此,固定門面只有67個,150多個攤販,長期佔道經營;該市場在給周邊5萬居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影響了市容市貌,危及市民出行安全,信訪不斷。
2017年下半年,學院街道聯動住建、消防、城管等部門,籌資610多萬元,完成了67個固定門店改造,新建門店54個,其中,人行道、車行道、監控、路燈、快檢室、公廁等建設一新,曾經的馬路市場華麗蝶變。
宜昌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注重解決民生難點。據統計,2018年新增菜市場10家,新建停車場30個,新增泊位5800個,完成公廁建改38座,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落葉不掃”:讓市民享受城市浪漫
“腳一踩,軟軟的,好舒服。”11月26日,張春秀女士在落滿了銀杏葉的濱江公園與朋友聊天。她説,每天來這裡跳舞散步,“落葉不掃”增加了很多情趣。
2017年底,宜昌市出臺規定,對十余處公園和落葉景觀道路,開啟“落葉不掃”模式。2018年秋,這一模式再現“升級版”:人行道、綠道、自行車道、綠化帶保留落葉,18處景觀街道、公園,在觀賞期只撿垃圾,不掃落葉。
於是,“只撿垃圾葉不掃,天晴不掃雨後掃,看相不佳及時掃,厚薄不一均勻掃,堵塞下水迅速掃,易燃易腐徹底掃”,一首由環衛工人創作的《落葉不掃》歌曲傳遍大街小巷。宜昌街頭的落葉景觀,讓市民盡享城市浪漫韻味。
市民是文明城市創建的主體,如今,在親近自然中,保護城市生態之美,已成為宜昌市民的一種自覺行動。
“同學們,你們知道廢電池的危害有多大嗎?一節電池能污染一立方米土地。”年齡最小的“宜昌楷模”、夷陵區東湖初中學生劉沅鷺,在社區環保站講授環保小知識。他舉例子、擺事實,時不時來點小幽默,讓環保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像劉沅鷺這樣的志願者,宜昌已經有60萬,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他們細心呵護著這座城市。(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唐宜貴 通訊員 蔡鈞庭 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