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鳥瞰襄陽東津高鐵站建設工地。(視界網 郭武 攝)
圖為:高鐵站工地現場。(視界網 金偉 攝)
12月6日,寒風刺骨,襄陽東津高鐵站建設工地卻熱火朝天。湖北漢十鐵路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志才介紹:2019年4月完成鋪軌、電氣化建設,力爭2019年12月通車運行。
高鐵通車後,從武漢到襄陽僅需約1個小時;擔綱鄂西北崛起重任的省域副中心,將重塑“七省通衢”鐵路樞紐架構。
襄陽,正在滿懷期待地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高鐵站激活東津新區
東津高鐵站施工現場,高聳的塔吊在空中來回擺動,各類施工車輛穿梭不斷。東津新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肖勇介紹,該站規模將達到9個站臺,20條鐵路線,8萬平方米站房,規模在湖北省內僅次於武漢站。
東津高鐵站是聯繫漢十、鄭萬及未來襄常高鐵的重要節點,將成為我國快速鐵路網中的重要客運樞紐。這座高鐵站必將激活東津新區的客流、商品流、資金流和信息流。
與高鐵站建設同步,東津新區建設進入“井噴”期。目前,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的襄陽市規劃展覽館開館,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地標;形似“探索之眼”的襄陽科技新館工程接近完工;東津世紀城49層酒店正在進行地下室施工;政務中心等10多個項目將於2019年投入使用……
近年來,東津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480億元,其中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23億元,建成和在建道路共67條近130公里,建設供排水、強電、弱電和燃氣等各類管線138公里,綠化面積達365萬平方米。
搶抓高鐵機遇,2018年4月華僑城項目落戶東津新區。該項目總佔地面積8.48平方公里,預計總投資700億元,其中文化、旅遊、商業投資約100億元,主要建設包含主題樂園、城市廣場、主題酒店、商業中心、影視娛樂、水上旅遊、藝術中心、運動場館、創意街區、商務辦公、生態公園與品質居住等多業態的功能板塊。全部建成可帶來近百億元稅收,帶動相關産業近千億元的經濟增量,增加就業10多萬人。
“公司落戶東津新區已2年,這裡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飲食、居住等配套越來越好……”湖北新富車身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永國感嘆,東津産城融合發展之路,越來越有氣象。
2018年以來,東津新區就迎來簽約項目50多個,完成實際投資200多億元。
目前,該區聚集人口13萬多人,一大批民生項目正在建設或已投入使用:襄陽市中心醫院東津院區日均接納住院患者約千人,東津實驗小學成為全市教育信息化特色學校,新建的襄陽四中初中部可容納1800多名學生寄宿,襄陽三中新校區已竣工。
重塑“七省通衢”交通樞紐
“高鐵的開通,將是襄陽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襄陽市發改委主任付勁松認為,這是襄陽市重塑“七省通衢”交通架構的引爆點。
同期,途經襄陽的蒙華煤運鐵路、鄭萬高鐵也在開工建設,襄陽全市將新增鐵路里程近500公里,總投資近600億元。此外,東津站預留了信陽方向高鐵接入條件,今後還將新建襄常高鐵,未來將形成銜接“兩縱一橫”3條普鐵幹線、“一縱一橫一斜”6方向高鐵的客貨運輸網絡,將華中、華東、西北、華南、西南地區緊密聯繫起來。
隨著高鐵的運行,襄陽與武漢、十堰、孝感、西安等地,將成為1小時生活圈;與鄭州、重慶、成都之間,成為3小時生活圈;此外無論是工業、能源、新技術等領域,都能形成區域聯動。
12月2日上午,1000張多傢具板材從襄陽老河口華中木業家居産業園下線,即將發往甘肅和陜西。該項目看好襄陽在中部的交通物流“扇狀輻射”地位,從河北等地聚集了一批企業來扎堆發展。
漢十高鐵通車後,現有漢丹鐵路動力運能將釋放為貨運能力,每年可增加5000萬噸的貨運能力。“高鐵的迅猛發展,會在物流業中産生‘鲇魚效應’,甚至催生‘高鐵快遞’等新業務,進而提升襄陽物流業整體發展水準。”付勁松説。
物流、旅遊等一批産業將率先受益於“高鐵順風車”。武廣高鐵開通後,武漢接待國內外遊客數量,一度同比增長187%和75%,咸寧旅遊接待人數、總收入連續4年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長。漢十高鐵開通後,將串聯起武當山、古隆中、炎帝神農故里、黃鶴樓等著名風景名勝,被譽為“湖北最美高鐵”。這將大大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快速發展,推動襄陽文化旅遊“二次創業”。
發揮高鐵經濟正效應
高鐵也是一把“雙刃劍”。東京到大阪的新幹線開通後,東京人沒有爭著去大阪,反倒是大阪人擠著跑往東京了。
“規模大、實力強的城市會明顯獲益,而經濟發展落後、居住環境不佳的城市,會面臨‘被通道’‘被削弱’的風險。”付勁松説,這就是高鐵經濟的“虹吸效應”。
“説白了,大家都在怕大城市。”肖勇説,隨著列車飛馳,人才、資金、科技、信息等各種發展要素,都有流向高鐵沿線的武漢、鄭州等中心城市之虞。
襄陽市有關部門建議:強化高鐵樞紐功能,充分發揮其蓄水池和集散地的作用;努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突出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性作用。
上月14日,國家發改委編制的《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正式印發,從國家層面支持襄陽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要求該市切實增強作為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
“關鍵還是壯大自身實力。”襄陽市經信委總經濟師楊志國介紹,襄陽市近年來在“建設萬億工業強市”“三年工業倍增”等計劃的支撐下,大力招商引資,積極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大數據雲計算等戰略新興産業。力爭2022年工業總産值達到15000億元,其中培育汽車及零部件、農産品深加工2個4000億級産業,智慧製造、循環經濟2個2000億級産業,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2個1000億級産業。
城市軟實力業也在逐步增強。2017年以來,襄陽市推動30多家老舊批發市場外遷,並在樊西新區建起中豪襄陽國際商貿城、僑豐國際機電交易中心、竹葉山農産品交易中心等現代化的市場集群。“十三五”期間,樊西新區市場群年交易總額將達千億元級別。老舊批發市場外遷後,天元四季城、漢水華城、泛悅、綠地中央廣場等一批城市商業綜合體建成開業,襄陽商業購物環境煥然一新。
“一定要充分發揮高鐵經濟的‘正效應’。”付勁松認為,未來要不斷壯大經濟實力,努力提升城市能級,同時以高鐵樞紐為牽引,構建內外貫通、前後銜接、立體交叉、通暢快捷的現代化綠色城市交通體系,重塑城區生態景觀與人文生態,形成新的發展優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夏永輝 陳嶼 通訊員 葉鵬程)
連結
高鐵時代將帶來四大變化
一是時空觀的變化。高鐵不僅是一場經濟地理上的革命,也是一場時空觀念上的變革,影響著社會生態,改變著社會治理和人們的生活及思維方式。高鐵讓人們生活圈擴大,異地工作、異地消費、異地置業都成為可能,生活同城化成為現實。
二是邊界觀的變化。將促進城市群的一體化進程,推動形成高鐵經濟帶,讓城市間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發展空間得到極大拓展,有利於地區主動融入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有利於打破地區行政壁壘,建立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多邊聯合的協作機制,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三是區位觀的變化。將倒逼沿線城市加快改善發展環境,各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審視和確立,成為投資經濟的“洼地”或旅遊發展的“高地”,城市發展將面對新轉機。
四是資源觀的變化。城市發展獲取資源的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和寬廣,跨區域資源配置和分享逐步成為趨勢,為城市借力登高創造了無限可能。生産要素將優先注入經濟發達地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進而擴散帶動周邊地區或産業發展。(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