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陽在無影塔前寫生
歷時兩年,湖北美院教授胡朝陽日前終於完成了對武漢七座最老建築的“畫像”。
這七座最老建築分別是漢陽公園內的石榴花塔、洪山公園西端的無影塔、寶通禪寺內的洪山寶塔、黃鶴樓景區入口處的勝像寶塔、洪山區和平鄉北洋橋村東湖港上的白洋橋、硚口區長堤街多福路保壽巷的保壽硚以及漢陽陽新路共勉街裏的貢院牌坊,它們中有些已有近千年曆史。
近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湖北美院胡朝陽畫室見到了這些最新作品。胡朝陽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畫老武漢始於2007年。十年過去,他如苦行僧一般用畫筆給武漢100多個建築留影,以油畫闡釋優秀歷史建築所呈現的城市風骨,卻發現自己並沒有畫到這個城市最老的建築。
201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胡朝陽認識了武漢知名民俗專家劉謙定,由劉謙定引領著圍繞老武漢轉了一圈後,胡朝陽開始了對武漢最老七座建築的寫生。
在此之前,他查閱大量史料,並請相關專家認定七座現存最老建築的所在地。“他們各自經過戰亂、災害,幾經重修,有的其實只是遺址,漸漸被現代人淡忘或忽視。”其中最難找的貢院牌坊,胡朝陽去時看到周邊雜草叢生,圍著它轉了好幾圈,都沒有發現,最後問了好多人才找到。
胡朝陽坦言,在寫生時會儘量保持建築物的原貌,只在細節上做藝術呈現。比如洪山寶塔,塔底建了兩米多高的圍墻,這讓他頗為遺憾,作畫時只能從輕處理。“其實可以做鍛造的鏤空欄杆,讓觀者可以看到底座。”他因此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章《中國,請降低你的欄杆》,表達一個藝術家對名勝古跡的真情。
在胡朝陽看來,這些老建築就是武漢人的親戚,應當珍而重之。“武漢有3500年曆史,留給後人看的,只是這七處建築的遺址。以往寫生,我更多關注色彩、構造、造型,面對老建築時,我的藝術和思想都受到洗禮,亦畫亦學亦思,儘量讓每一筆顏色都含有光的溫度與真情。”
長江日報記者看到,會呼吸的色彩加上光氣的竄動,武漢七幢最老建築被胡朝陽賦予了藝術的光暈,散發出妙不可言的生動與神奇。湖北美術館館長冀少峰説:“它們不僅記錄著城市的興衰榮辱,也書寫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深刻轉型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和藝術表達方式的變化。如果沒有對武漢這座城市刻骨銘心的體察,如果沒有對武漢這座城市的熱情滿懷,很難有這種持之以恒的視覺文化堅守。”
老武漢一畫就是40年
胡朝陽:替城市留存歷史的包漿
從1978年第一幅畫老武漢的作品《漢口江漢路》,胡朝陽對老武漢“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一畫就是四十年,創作了180余幅老武漢作品,其中170余幅為現場寫生。
胡朝陽是湖北廣水人。上小學時,因為作業本封面印著一幅有長江大橋、黃鶴樓的畫,他愛上了畫畫,並夢想著有一天身臨其境地畫武漢。這個夢想從他1980年考入湖北藝術學院,1986年在湖美任教時就開始實現。
武漢是一座有著3500年曆史的城市,歷經風雲變幻,留下來的老建築有900余棟,優秀歷史建築245處。在胡朝陽眼裏,這些老建築無論是從美學角度,還是從歷史文化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2007年開始,他幾乎每個週末都穿街走巷去看老建築,去畫老建築。
因為胡朝陽熱愛這座城市,每週都要與這些老建築對望,它們完美的藝術氣質與美學詮釋,以及當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融入到胡朝陽的血液裏。老建築身上的一點點變化,如武大老齋舍前的櫻花枝鋸了,宿捨得窗子變了,漢口榮寶齋前多種了幾顆樹,工人在老建築外立面抹漿勾線線條勾歪了等等,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2016年,中山大道沿線老建築進行修繕。在中山大道北京路口的一幢老建築前寫生時,胡朝陽發現工人竟然用化學製劑清洗外墻,讓他痛心不已。“那棟大樓是花崗石建築,非常雄偉莊重,清洗後就完全看不見一個具有歷史包漿的‘老武漢’和當年的工匠精神了。為了市容,幹掃去塵就可以了,包漿是歷史文化的可貴積澱,花錢都買不到。”
為此,胡朝陽專門向有關部門提交了一份關於保護歷史建築的建議,如老建築局部破損的地方,如果不影響結構安危,可以不修補,弄乾淨就可以了,另具殘缺美與故事感。他還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表示願意為工人免費授課。後來,北京路口那幢老建築的清洗很快停止了,胡朝陽説:“很慶倖為老武漢留住了一點歷史的包漿。”
武漢人對於這些老建築的情感和喜愛,也讓胡朝陽感觸頗深,他和長江日報記者分享了一則畫無影塔時的軼事。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現場看畫,其中一個小孩子問媽媽:無影塔應該我們看不見呀,為什麼我們能看見呢?另一個孩子妙答:我們能看見是因為我們家住在附近,是無影塔的親戚。
在胡朝陽眼裏,武漢人對於這些老建築的感情樸素而真實。他畫畫的過程中,經常有熱心的市民送茶送水果,請吃飯,“經常一回頭,發現畫畫的箱子旁邊,多了吃的喝的”。(長江日報融媒體記者周滿珍)
勝像寶塔位於武昌黃鶴樓景區入口處。修建於元代至正三年(西元1343年),又稱寶像塔,因其色白又稱白塔。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遷至蛇山西部、京廣鐵路跨線橋旁。1984年遷入黃鶴樓公園西大門入口處。現為國家級文物。
白洋橋位於洪山區和平鄉北洋橋村東湖港上。又名北洋橋,始建於唐代,明代萬曆三十年(西元1602年)重建。該橋依然保持著完好的使用功能,堪稱中國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與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結構相似的白洋橋,是武漢唯一尚存原貌的古石拱橋。“這座橋現在還能使用,但只能走人,不能通車,走在橋上的時候,仍有敬畏感。”胡朝陽在寫生時,獲知了一個好消息,此地正準備建成公園,供後人懷想。
洪山寶塔位於武昌寶通禪寺內。原名靈濟塔,始建於1280年(元代),明成化年間改名寶通寺塔,清同治年間重修。塔為七級八方,磚石倣木結構建築,通高44.1米。沿塔基圓門內石階盤旋而上,頂端眺望,武漢三鎮景色盡收眼底。
石榴花塔位於漢陽公園內。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清朝時屢毀屢建。辛亥陽夏保衛戰期間,該塔在炮火中夷為平地。1919年,縣人集資再度築石榴花塔並記其事。
保壽硚位於硚口區長堤街多福路保壽巷。始建於康熙初年1662年,保壽硚上花崗岩石上刻“硚”字,如今武漢市“硚口區”的“硚”字就是因此得名。
貢院牌坊建於明中期,又稱貢院牌坊、狀元牌坊。
無影塔位於武昌洪山公園內西端。始建於1270年,是國家重點文物。1953年該塔遷移至洪山公園內,塔身為實體,八面七層,塔身四週壁龕原刻有佛祖、菩薩等造像,四面均有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