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進開放,開放倒逼改革。
改革、開放,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它們匹配、協調、相互借力、相互促進,驅動湖北號現代化快車滾滾向前。 ——題記
江漢關大樓,深沉的鐘聲,穿越歷史風雲。
1861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要求漢口開埠,虎視兩江交匯地的雲帆高張。
日月星辰,大江東去。
時間,重啟于1978年。
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就是看她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
從被動開放到主動開放,我們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
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征程裏,湖北再也不是世界舞臺上被動旋轉的陀螺,再也不是大山深處的神秘遠方。
今天,從江漢關眺望長江,巨輪江海直達,摩天大樓刷新城市天際線。
今天,湖北自信走到世界聚光燈下,向全球宣講新時代的“湖北故事”。
縱橫萬里,追趕、融入世界的步伐從未停歇
湖北地處共和國腹地,是全國唯一需要經過兩個省份才能到邊到海的省。
改革開放以來,湖北追趕、融入世界的步伐縱橫萬里,從未停歇。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後官湖大道,一家企業被載入歷史。
1979年,湖北與大洋彼岸的美國俄亥俄州建立友好省州關係,成為全國最早與西方國家建立友好省州關係的省份。4年後,湖北首家中美合資企業——湖北派克密封件廠建成投産。
一切都是新的!不料,風波襲來。
“因不懂中外合資企業經營法,沒有經過董事會,湖北主管部門單方面撤掉了總經理、副總經理。美方愕然,強烈要求兩位經理重返工作崗位。”翻出上世紀80年代的泛黃檔案,公司總經理王斌講起曲折往事。半年後,以兩位經理恢復職務、主管部門公開致歉收場。
改革開放初期,不少人擔憂,面對發達國家明顯的競爭優勢,我們脆弱的民族産業將何以立足?
如果説,這場風波是開放的踉蹌起步,40年搏擊風浪,我們已在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收穫成長。
成長,意味著格局在開闊。如今,湖北外商投資企業突破1.4萬戶,世界500強投資企業278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強投資企業175家。
成長,也意味著實力在強勁。從1.73億美元起步,湖北外貿規模擴大266倍,2017年湖北省實現進出口總額463.09億美元。
打開大門,世界機遇就是湖北機遇。
一批批新興産業崛起,一個個朋友圈在壯大。武漢工廠是雷諾在全球的“一號工程”;法國標致雪鐵龍、美國思科等世界知名企業,紛紛在鄂設立區域總部,佈局高端産品生産;從日本大分市成為武漢市第一個國際友好城市以來,39年間,湖北友城遍及5大洲40個國家。
打開大門,湖北機遇也是世界機遇。
一項項成果落地生根,一個個平臺托舉創富夢想。連續18年的“華創會”凝聚僑心、匯聚僑智,連續16年的鄂港澳粵經貿洽談活動,吸引各方投資者深耕湖北市場。
開放起步時的衝突、爭議,在勢不可當的變遷中,皆化為序章,成為印證戰略抉擇的注腳。
從中國看湖北,這裡已是全國重要的高鐵路網中心、高速公路網重要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武漢新港邁向億噸級大港。
從世界看湖北,向東,沿長江黃金水道,“江海直達”航線直通太平洋;向西,接絲綢之路,中歐班列(武漢)直達歐洲和中亞,建成後的鄂州機場將成為亞洲第一貨運空港集散中心。
2000多年前,楚國的絲綢、漆器溝通中西方;
近代,湖北又是“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
如今,強勁的骨架“通江達海”、連接五洲,湖北邁向更寬廣的世界。
從長江走來,湖北在更高層次融入世界
每週三淩晨,一列紅色火車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鳴笛出發。
翻越阿拉山口,駛過中亞歐洲大地,它一路呼嘯,奔向英國倫敦。火車上,滿載五彩斑斕的湖北商品。返程,它又帶回琳琅滿目的世界商品。
它有一個大氣的名字:中歐班列。
劉曉龍、薩賓娜,一對跨國夫妻。他們相識于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一起供職于武漢漢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常年奔波漢歐之間,薩賓娜也把妹妹羅娜接到武漢。她們説,“湖北發展機會更多。”
諸多“薩賓娜、羅娜”的選擇,見證開放的中國、開放的內陸腹地。
“一帶一路”倡議聯通陸與海,交織古與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中國方案”,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持續擴大開放,就要在更大範圍“走出去”“引進來”,在更高層次融入世界。
從長江走向世界,我們風雨無懼。2017年湖北海外直接投資企業達到145家,人福藥業建成西非第一家現代化制藥廠,為非洲人民送去健康福音;安琪酵母在麵包發源地埃及,發酵“湖北味道”;以中鐵大橋局為代表的湖北建橋軍團,在世界30多個國家設計建造了近200座特大橋。
從長江走向世界,我們守望相助。中國派出的第一支援外醫療隊主體來自湖北。援非醫生沈阿利,一家三代40年來在阿爾及利亞接力從事醫療援助,為表達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感情,父母特意為其取名“沈阿利”。
從長江走向世界,我們心靈相通。湖北的編鐘樂舞、民歌戲曲,絢爛綻放世界舞臺,足跡遍佈五大洲。
從長江走向世界,我們萬里為鄰。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旋風來訪,鄂英情緣萬里牽;印度總理莫迪極目楚天,漫步浩渺東湖;幾內亞、加蓬、毛裡塔尼亞等國家元首,登三峽大壩,品荊楚文化……
國際舞臺,演繹精彩。
武漢市漢正街都市工業園,一座外國人銅像,見證著這一切。
他叫格裏希,新中國第一位“洋廠長”。親歷邀請“洋廠長”始末,武漢市外辦原副主任、88歲的呂志清清晰記得:“一開始,有人不理解,後來,武漢柴油機廠在格裏希的管理下,産品風靡東南亞,管理模式向全國推廣。”
開放心態,直面世界經濟的風浪,我們才能抵達遠方。
與“洋廠長”銅像20多公里之隔,武漢中國光谷,每天17萬部手機、24萬片高端顯示面板、9萬2千芯“千米光纖”從這裡走向全球。
法國駐武漢總領事貴永華感嘆,“江城齒輪上轉動著發展的希望。”
俄羅斯諺語説,大船必能遠航;
阿拉伯諺語説,獨行快、眾行遠;
中國哲學家馮友蘭説,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這是和平、共享的全球化。湖北智慧與世界激蕩,湖北聲音與世界交響。
開放倒逼改革,激發更加旺盛的活力
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嘉賓記住了浦江之夜的璀璨,更見證了中國開放的決心。
經濟全球化從來不是一條坦途。
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今天,人類正面臨新的重大抉擇。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
“包容普惠、互利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
“中國的經濟是一片大海。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貿易保護主義泛起的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進博會開幕式上洞見未來。
17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國內企業忐忑驚呼:“狼來了!”
今天,我們主動開放市場,湖北近2000家企業赴進博會全球採購。
主動擴大進口,意味著騰出本土企業的市場空間,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
我們有這樣的胸懷,也有這樣的自信。
因為,開放會進一步倒逼改革,會激發更加旺盛的活力。
從漢口“十里洋場”的“國中國”,到湖北自貿區的“境內關外”,我們在歷史性進步中,讀懂改革開放的真諦——
跟沿海經濟特區相比,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政策傾斜,湖北都沒有明顯優勢。如何贏得發展?唯有用好的營商環境,才能搶抓新一輪産業變革機遇,走上高品質發展之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湖北自貿區形成了200余項創新成果,讓企業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站在5.41平方公里的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工作人員杜婷婷很自豪:來自德國的吸塵器、韓國的護膚品,24小時內完成通關,直達消費者手中。鄂旅投金宇保稅物流園,今年已中轉近3000噸進口肉類,年營業額從起步時的4000多萬元增長到8億多元。
從降交易成本,到刀刃向內破利益藩籬,我們在觀念交鋒中,實踐改革開放的升級版——
2001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啟動之初,武漢市一次動員會上,氛圍凝重。有人抵觸,認為減少審批,減少收費,會危及“飯碗”。市領導態度堅決,“為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上海、青島等地能精簡50%行政審批事項,我們也能做到!”
如今,從“越位點”退出,把“缺位點”補上,湖北省政府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互聯網+放管服”改革,讓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解讀中國奇跡背後的邏輯,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認為,改革降低了中國的制度成本。續寫中國奇跡的關鍵,是繼續降低經濟體系運行成本。
從引進來為主,到大進大出新格局;從被動改,到主動改,湖北跨出更加堅定的步伐。
哪問題集中就改哪。2015年起,湖北每年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仲介服務,斬斷灰色利益鏈。
哪期盼深切就改哪。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健全法律法規,保護各類財産權。良好的法治環境、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對企業的吸引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曾説:“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故事。”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我們在開放中收穫成功,也必將在更加開放中收穫更大的果實。
世界經濟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孤立的河湖。
唯有順應開放發展的潮流,才能通向繁榮富強的彼岸。
(湖北日報全媒報道組: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芳 劉娜 周志兵 陳會君 彭小萍 江卉 楊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