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年貢獻13.7%的GDP 輻射長江中上游及華中 武漢航運産業成中“遊”砥柱
圖為:毗鄰陽邏港的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成為湖北省、武漢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梅濤 攝)
圖為:11月16日,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裝箱船——1140集裝箱示範船“漢海1號”從陽邏港出發,前往上海洋山港,開啟首航之旅。 (視界網 肖勁松 攝)
航運産業貢獻武漢市GDP的13.7%,航運對經濟的貢獻度高於重慶;航運中心輻射上至重慶巫山港、下至江西九江港,北至鄭州、南至長沙,囊括整個長江中上游和華中地區。
12月17日,武漢新港管委會與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聯合發佈《航運産業對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貢獻度研究》(下稱《研究》),首次使用定量分析法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影響力“畫像”: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已成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先導基礎。
航運業必不可少——
城市經濟的基礎推力
《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航運研究室主任周德全介紹,根據工業區位理論,城市就是區域內企業生産費用最小、創新成本最低、節約費用最大的城區。在舊時代城市的形成過程中,政治、軍事、宗教、貿易與文化等都是決定成本的重要因素,並據此形成了全球主要城市的分佈格局。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海上貿易盛行,航運中心所節省的物流成本開始展現出更加突出的優勢,引導貿易、資本與人才開始在航運中心城市集聚,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推動力。
他説,縱觀紐約、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全球城市的發展歷程,航運中心建設都在其城市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基礎與先導作用。而像倫敦、東京等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在航運中心的加持下在舊有的基礎上繼續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對於武漢而言,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同樣離不開武漢長江航運中心的支撐。
武漢新港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林介紹,早在2016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時,就明確將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列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求武漢市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建成全國商貿物流中心。
重要“經濟底盤”——
貢獻武漢GDP的13.7%
近年來,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進展迅速。到2017年,武漢港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35.56萬標箱,航運交易額達到35.8億元。
可以説,航運産業對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其具體貢獻值是多少,《研究》首次使用定量分析法進行了測算。
《研究》從宏觀上將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所涉及的部門分為五大類,包括港口交通運輸物流業、臨港産業、航運服務業、港口建築業和港口政府職能部門。經過測算,2017年這五大部門全部經濟貢獻為1842.6億元,對武漢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佔GDP比重)為13.7%,其中直接經濟貢獻942.2億元,間接經濟貢獻513.4億元。
周德全介紹,航運産業佔比超過10%,説明航運業已成為武漢市重要的“經濟底盤”。
對比上海、重慶,武漢與上海差距較大,而較重慶有較大領先優勢。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航運産業對經濟的貢獻為5824.3億元,重慶為1703.1億;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分別為19.3%和8.7%,“就貢獻度而言,武漢比上海還有較大差距,僅為上海的三分之一,但相對重慶而言具有較大的領先優勢。”
輻射範圍——
囊括長江上中游及華中地區
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還有效擴大了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範圍、輻射強度和輻射效能。
《研究》選取貨物吞吐量、外貿集裝箱吞吐量、機場貨郵吞吐量、集裝箱水水中轉量、航運産業集聚水準、航運歷史文化水準等指標,對武漢航運中心的綜合實力、能級指數進行評價,從而測算出武漢航運中心的核心影響範圍為:重慶巫山港至江西九江港航段內的港口,南北向內陸可延伸至長沙和鄭州等地,週邊影響可擴展至安徽安慶港,基本囊括了長江中上游地區及華中地區。
張林介紹,自2012年,武漢新港相繼開通“瀘州—武漢—台灣”航線、中三角省際集裝箱公共班輪,使武漢成為長江中上游地區通往上海的重要樞紐港。
“目前,武漢港集裝箱水水中轉佔比已超過44%,絕大部分來自長江中上游地區。”張林説,武漢新港還將研發“川漢船型”,直通四川宜賓、瀘州,加速推進陽邏港鐵水聯運二期工程建設,“通過水陸並進方式,將武漢新港集疏運範圍擴大到長江流域更深腹地。”
武漢新港管委會透露,預計2018年全年武漢新港集裝箱吞吐量將突破155萬標箱,同比增長14.3%;武漢新港空港綜保區進出口總貨值將超8億美元,同比增長33.3%;武漢航運交易所交易額將完成50億元,同比增長40%;武漢電子口岸·智慧通關服務系統報關業務“網上辦”覆蓋率將達到85%,轉關業務將達90%。(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通訊員 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