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市民正揮鍬培土,種植樹木。記者胡九思 攝
12月18日,武漢2018年冬天首場義務植樹活動在戴家湖公園(二期)舉行,200多位市民現場栽植水杉、樟樹、早櫻400株。
在活動現場,參與的市民深挖樹穴、扶正樹苗、揮鍬培土、堆起圍堰、提桶澆水,合力為戴家湖公園栽下一株株樹木。武漢市花木公司員工胡長君已是連續13年堅持參與義務植樹,他回憶道,在琴臺公園、沙湖公園、府河濕地、張公堤森林、東湖綠道等公園、綠道,種下的樹已達26株,想到這就感到很欣慰,可以説是人生中一筆非常大的財富。
按常規印象,春天萬物復蘇,似乎最適合植綠種花,進入冬天還能種植樹木嗎?武漢市綠委辦負責人介紹,其實冬天也是植樹的好時節,因為“冬生根”,冬天的樹木處於休眠期,新陳代謝活動慢,抗寒性強,不易受凍害,在栽種過程中加好底肥保持肥水,等開春以后土壤解凍,樹木根系甦醒,就會進入快速生長期。
圖為市民正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登記所植樹木。記者胡九思 攝
本次義務植樹的最大創新是開通“綠鏈森林”微信小程式。參與者在完成植樹活動後,只需要在手機中打開“綠鏈森林”小程式,利用手機的定位和測量功能“掃一掃”“點一點”便可現場完成義務植樹登記工作,完成義務植樹的樹木登記“上鏈”後,參與者還可以利用“綠鏈森林”的平臺,在地圖上查看自己種植樹木的位置,以及樹木的高度、冠幅、基徑等信息,隨時跟蹤自己種下的樹木情況,隨時能導航找到自己種下的這棵樹,參與樹木的養護,伴隨樹木生長。
“栽樹者還將不斷獲得植樹産生的碳匯價值,轉化為實質性收益。”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在湖北碳交易市場上,一株行道樹每年可産生1至3元碳匯價值。市民參與種樹後,可在一年內獲得相對應的碳匯價值,用於兌換武漢園博園門票,或參與其他公益活動,目前具體兌換政策還在制定中。
圖為市民正揮鍬培土,種植樹木。記者胡九思 攝
武漢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介紹,“綠鏈森林”將給廣大市民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義務植樹平臺,鼓勵更多人參與到義務植樹活動中。
據悉,武漢市園林和林業部門正在搶抓季節,有序推進冬季植樹。即日起,武漢將在蔡甸區、黃陂區開放兩個植樹盡責基地,同時在武漢園博園、琴臺公園開闢樹木認養盡責基地,歡迎市民預約登記。 (長江日報融媒體記者王亞欣 通訊員劉愛 趙琴 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