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沙洋縣農民在稻田裏收穫小龍蝦
圖為:沙洋縣毛李鎮江新村再生稻頭季稻喜獲豐收
荊門沙洋,一個遠近聞名的農業大縣,耕地面積6.21萬公頃,2017年糧食産量77.24萬噸。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和水産品生産基地,沙洋連續8年在“三農”綜合考評中位列全省10強,擁有“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油菜籽加工強縣”“中國菜籽油之鄉”“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等榮譽稱號。
傳統的農業大縣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讓農民在賴以生存的土地上增收致富?沙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讓田更好種,讓産量更高,讓效益更好。
農業農村改革 釋放土地新活力
如何解決因田地“分散化”“碎片化”導致的灌溉效率不高、灌溉秩序混亂、水資源浪費等問題,破解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沙洋縣採用了“三步走”戰略,即著力推廣“按戶連片耕種”解決農民田地“分散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解決土地“碎片化”,大力開展水價綜合改革破解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的困局,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資源要素的適配性,成功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業農村改革“沙洋模式”。
過去,為了追求“絕對公平”,田塊按照水旱、土質、遠近、水源、道路五大要素平分到各戶,沙洋全縣承包戶12.4萬戶,承包耕地107.7萬塊,戶均面積7.69畝,戶均塊數8.7塊,平均每塊面積0.88畝。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等新情況的出現,碎片化承包地帶來的矛盾越來越多。
沙洋縣委、縣政府在調研中了解了這一問題後,提出了在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實行按戶連片耕種的意見。截至目前,全縣按戶連片耕種面積達到87.92萬畝,連片耕種率92%,按戶連片確權面積42.87萬畝,連片確權率達到42%。“按戶連片耕種”模式,繼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後,2018年4月份又榮膺湖北省改革創新獎。
“沙洋能推廣按戶連片耕種,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必然,是土地碎片化導致耕作不方便的問題十分突出。偶然,則是我們抓住了土地確權頒證、高標準農田土地平整等好機遇。”沙洋縣委書記揭建平説。
自2016年以來,沙洋縣緊緊圍繞“高標準農田+産業發展+按戶連片耕種”工作思路,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助於耕地高效利用、科學管理及農民增收,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截至目前,該縣完成51.64萬畝,在建17.68萬畝高標準農田。
2016年3月,國務院關於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意見出臺後,沙洋縣選擇灌區渠係配套較完善、基層意願較強烈的洪廟、倉庫、陳池3個農民用水者協會為首批推進單位開展試點工作。試點區通過“項目搭臺、改革唱戲”,將水價機制與水權分配、産權改革、協會發展、獎補機制、工程配套相結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達到了“五有五省”成效,即:有組織、有工程、有資金、有體制、有保障;省時、省工、省事、省錢、省心。基層幹部群眾紛紛表示滿意和認可。
通過改革,農民不再戶戶抽水、多級提水,由協會送水到戶、到田。由於優化了水資源調配,用水總量從原來每年約1118.54萬立方米,下降到782.3萬立方米,節約了30%以上,農民水費支出也大大降低;灌溉週期由原來的15天縮短為6天,大大保障了抗旱的時效性;農民再不守水,節省了勞動力。
再生稻 拓寬農民增産新途徑
與沙洋縣其他地方相比,毛李鎮人多田少,人均耕地不到2畝,僅憑傳統種植模式很難讓農民增加收入。“想要再增産就只有兩條路,發展早晚稻或者再生稻。”經過分析,毛李鎮的農技員方述清提出自己的想法。
可農村種田的老年人居多,勞動強度大的早晚稻種植模式顯然不適合推廣,於是沙洋縣決定在毛李鎮嘗試推廣再生稻種植技術,種一季收兩茬,讓農民增收更輕鬆。
自2012年起,毛李鎮與中科院院士謝華安等中央、省市的農技專家合作,選定武大天源公司天兩優616、豐兩優1號作為主推品種,以村領辦合作社為依託,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收割”模式,在長湖、葉灣、毛李、江新、雙店等核心村建立萬畝再生稻連片輪作區。2018年每畝産量達到了1300斤。毛李鎮再生稻種植面積由2013年的6000畝,發展到如今的7.5萬畝。目前,在毛李鎮24個村(居)委會8000戶農戶中,大約有6500戶種植了再生稻,再生稻已成為毛李鎮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的重要産業。
在毛李鎮的帶動下,沙洋縣在糧食産業上以發展再生稻為突破口,調結構、轉方式、鑽技術、強服務、創品牌,糧食産量實現了十二連增。再生稻從2012年基地示範種植開始,面積快速發展,産量不斷提高,技術日漸成熟。2018年,該縣再生稻面積達到了35萬畝,單産在640斤以上,總産超過11.2萬噸,為農民增收近1.05億元。
稻蝦種養獎補 激發脫貧動力
10月,沙洋縣貧困戶利用農閒時機,開挖回形溝,把稻田改成稻蝦共作,一個月時間,有775戶貧困戶開挖稻蝦田4788.88畝。秋冬掀起稻田改造高潮的背後,是該縣連續兩次出臺發展稻蝦種養的獎補政策。9月10日,沙洋縣出臺支持發展稻蝦種養産業扶貧實施辦法,對2018年9月1日後新開挖稻蝦種養的貧困戶按面積獎補。未脫貧戶按開挖費300元/畝、蝦苗購種費300元/畝進行補貼。已脫貧戶按開挖費150元/畝、蝦苗購種費150元/畝標準補貼。早在2016年4月,沙洋縣就出臺政策,對貧困戶發展小龍蝦等特殊養殖的,按投入5000元至1萬元和超過1萬元的,分別由縣財政一次性撥付1000元、3000元的種苗補貼資金。
2014年,沙洋建檔立卡貧困戶21706戶72808人。至2017年,仍有7104戶20906人未脫貧。沙洋縣將稻蝦共生高效種植養殖模式作為脫貧攻堅的主産業推進。兩輪對貧困戶的産業扶貧政策,2000多戶貧困戶受惠,享受獎補資金1000多萬元,預計兩年內獎補資金將超過2000萬元。“産業規劃要謀長遠,確保脫貧後仍有穩定收入來源。”揭建平説,除了稻蝦獎補政策,還實行“三個一”:一個村建一個養蝦協會,一個養蝦協會建一個微信群,能人與貧困戶一對一幫扶,形成稻蝦共作産業優勢。
2018年,沙洋稻蝦共作面積由2010年1.2萬畝發展為58.5萬畝,稻蝦種養小龍蝦養殖産量預計可達7.2萬噸。“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沙洋圍繞土地做文章,將土地用好用活,走出自己獨特的發展之路,實現了農業高品質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沙洋縣縣長劉克雄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