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鳥瞰洪山寶塔下的菜薹,正是“塔影鐘聲映紫菘”。(本版圖片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倪娜攝)
又是一年冬來到,洪山菜薹也迎來了上市旺季。
這盤珍饈傳承千年,因長于塔影田、鐘聲地而聞名。但一直以來,因其一年只能種一季,且對土壤和氣候條件要求苛刻,致使原産地産量有限,較少走上一般市民的餐桌,制約了其産業化、規模化發展。
武漢市洪山區城鄉統籌發展局負責人介紹,為解決洪山菜薹供應期短的問題,2018年夏季洪山區組織洪山區洪山菜薹産業協會及相關企業遠赴青海省,嘗試反季節試種洪山菜薹並獲得成功,2019年將繼續擴大在青海的試種規模。這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市民將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非大棚種植的洪山菜薹。
40年前,洪山區尚是武漢市的“菜園子”,最高峰時曾供應著武漢市86%的蔬菜,洪山菜薹的種植面積更達萬餘畝。如今,洪山區城市蝶變、産業升級,已成為武漢市的中心城區之一,洪山菜薹的種植面積也逐漸縮小。2004年開始,洪山區採取系列措施保護洪山菜薹,不僅將石牌嶺附近80.13畝原産地納入保護“紅線”,還申請了湖北省第一例蔬菜鮮品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並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如今,洪山區已成立洪山菜薹産業協會,實現統一品種、統一栽培、統一農資、統一品質、統一品牌和統一銷售。與此同時,洪山區不斷擴大洪山菜薹種植面積,增加産量,使昔日“金殿禦菜”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洪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青海反季節種植成功,又為洪山菜薹的傳承、推廣及産業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發現,2018年入冬後,各洪山菜薹生産企業摩拳擦掌,或挺進超市,或簽約海外,在洪山菜薹産業化、規模化、國際化生産的道路上高歌猛進,正讓這傳統品牌煥發出新的生機。
圖為:寶通寺塔下的一片菜薹。
太挑剔洪山菜薹面臨“成長煩惱”
菜薹味美,尤以洪山區寶通寺至卓刀泉的“九嶺十八凹”一帶出産的菜薹品質最佳,故名洪山菜薹。
農業專家研究發現,這一帶存在一個與眾不同的“小氣候”:北有洪山,阻隔寒風;南有南湖,溫暖潮濕,而且這一帶土壤為灰潮土,含有豐富鈣質和微量元素,成為洪山菜薹最適宜生長的環境,種出來的菜薹品質獨特。
物以稀為貴,成就了洪山菜薹的千古美名,但也制約了其發展。近年來,洪山區通過成立産業協會進行授權經營的方式,鼓勵相關企業進行種植研發,推廣標準化生産,打造知名品牌。
洪山菜薹産業協會會長馮軍介紹,目前,協會授權企業共有湖北菱湖尚品洪山菜薹、武漢楚天洪山菜薹、武漢元生蔬菜、武漢瀚盟農林科技、正豐洪山菜薹專業合作社等5家,負責洪山菜薹的生産銷售。2018年,協會企業不僅加大超市供應量,而且統一在洪山菜薹包裝上印製防偽標簽,讓消費者明辨真偽。
經過多年培育,各企業已成功在武漢及省內高山地區開闢了數千畝的洪山菜薹推廣基地,通過異地種植來擴大産量,讓普通民眾也能享受到這一美味時蔬。
圖為:農戶在洪山菜薹原産地採摘菜薹。
赴高原反季節種植初獲成功
但如何實現反季節種植,使洪山菜薹“四季常開”,卻一直是道難解之題。
2018年初,有人突發奇想:國內高原地區夏季氣溫低,能否尋找一處氣溫、土壤、環境相一致的地區,進行反季節種植?
2018年3月,洪山區城鄉統籌發展局與産業協會選擇了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綠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5畝土地為試種基地。這一帶土壤為紅壤土,且背風向陽,自然條件與洪山菜薹原産地不盡相同,但是依然適合洪山菜薹大規模生長。相比之下,青海的水源未經污染,更為優越。此外,洪山菜薹的大田管理、除蟲除草等工藝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已經成熟。
2018年3月12日,首批試種洪山菜薹在青海開始育苗,4月10日移栽露天大田,5月中旬抽薹。7月初,洪山區組織專班赴種植基地考察。結果表明,試種産品口感佳,甜度好,粗纖維適中,説明青海反季節種植初步成功。2019年,洪山區還將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將青海試種規模擴大到100畝。不久的將來,市民將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非大棚種植的洪山菜薹。
圖為:洪山菜薹皮薄脆爽。
多舉措産業化步上快車道
異地反季節種植成功,為洪山菜薹的發展打入了一劑“強心針”。
12月14日,記者來到寶通寺,洪山寶塔旁、古木掩映下,洪山菜薹紫葉肥厚,根莖粗壯,迎霜生長。因産量較少,這裡的洪山菜薹只作為禮品出售。而在石牌嶺附近的80.13畝菜地,則作為洪山菜薹原産地保護起來。楚天洪山菜薹産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會勇介紹,過去,洪山寶通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凹”,代代相傳種植菜薹,如今只剩下這片原産地。
為擴大産量,洪山區在新洲、江夏等地也發展了洪山菜薹種植基地,直供各大生鮮超市。12月17日,記者在盒馬鮮生首義路店裏看到,包裝好的洪山菜薹鮮翠欲滴,600克售價15.8元,不少市民買來嘗鮮。看到包裝袋上統一印製的二維碼,市民祁女士説,雖然比普通菜薹貴,但是有防偽標識,讓人買得放心。“在本地市場已供不應求,更無法滿足全國市場所需。”洪山菜薹各生産企業負責人介紹,因反季節種植初獲成功,使得各企業看到了希望,2018年冬天都大展拳腳,積極向外推介洪山菜薹。11月1日,洪山菜薹首次亮相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引得各地採購者圍觀訂購,使荊楚味道飄香全國。湖北壟上菱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曉川介紹,與普通紅菜薹不同,洪山菜薹皮薄脆爽,口感甘甜,富含花青素,適合涼拌等多種做法,因此頗受歡迎,該公司已與俄羅斯一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洪山菜薹有望在未來走上俄羅斯人的餐桌。
馮軍表示,受季節因素影響,導致目前洪山菜薹深加工還不夠,附加值無法充分挖掘。“冬季如果天氣好,菜薹瘋長,種植戶愁銷路;天氣不好,菜薹長得慢,又無法滿足客戶需求。”他認為,在實現“四季常開”、解決季節制約後,洪山菜薹還要進一步加強深加工和産業鏈培育,打造更多菜薹相關製品,才能為洪山菜薹品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弦、通訊員張賓、杜微波)
圖為:高級農藝師葉曉佑介紹菜薹的吃法。
相關新聞>>
洪山菜薹何以成名
“米酒湯元霄夜好,鳊魚肥美菜薹香。”這是清代《漢口竹枝詞》對菜薹的誇讚。古往今來,對於菜薹的記載和傳説,經久不衰。
菜薹為十字花科蕓薹屬蔬菜的一個變種,起源於我國長江流域中部,在鄂、湘、川等地均有分佈,武漢栽培歷史悠久。先秦文獻《夏小正》中,即有“正月採薹、二月榮蕓”的記載。東漢三國時,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一書中,把蕓薹菜列為古代21種重要蔬菜之一。
菜薹味美,尤以洪山寶通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凹”一帶出産品質最佳,他處所産均不能與之媲美,故名“洪山菜薹”。唐代,洪山菜薹已經是著名的蔬菜,歷來是湖北地方向皇帝進貢的土特産。清代,洪山菜薹被封為“金殿禦菜”。
洪山菜薹還有著更為詩意的傳説——以洪山寶塔塔影及寶通寺鐘聲所及處,産者為佳。相傳,孫權的母親非常愛吃洪山菜薹,孫權便命當地官員每年冬天將洪山菜薹運至建業(今南京),直到母親去世。洪山菜薹因此也被稱為“孝子菜”。還有傳説,蘇東坡“三顧武昌”,只為嘗一口洪山菜薹。(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弦、通訊員張賓、杜微波)
連結>>
洪山菜薹和普通紅菜薹的區別
看花:洪山菜薹是帶花生長,而普通菜薹開花就老了。
看色:洪山菜薹表面呈深紫色,有一層蠟粉,葉脈亦帶紫,普通菜薹色澤較淺,偏紅。
看薹:洪山菜薹較普通菜薹粗2倍左右,且菜薹根部呈喇叭狀,普通菜薹無此特徵。
嘗味:洪山菜薹質嫩味甘,普通菜薹略帶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