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博士廖慶玲為企業技改送來“定心丸”
湖北日報  2018-12-24 13:17:55

  原標題:挂職9個月,主導推出一項省級合作專項,女博士廖慶玲為企業技改送來“定心丸”

女博士廖慶玲為企業技改送來“定心丸”

圖為:廖慶玲在企業生産車間工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朋 實習生 陳家慧 攝)

  開欄語

  改革發展之時,正是聚才用人之際。引導優秀人才向基層流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是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推進人才強省戰略的有效途徑。

  2011年起,湖北省委組織部、團省委組織實施湖北省“博士服務團”服務基層計劃。7年來,湖北省共選派7批共716名優秀青年博士,到湖北省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幕阜山區四個深度貧困地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服務鍛鍊,爭當科技創新先行者、精準扶貧排頭兵。

  第七批博士幹得怎麼樣、有什麼收穫、基層是否滿意?湖北日報推出“博士服務在基層”專欄,敬請關注。

  一轉眼,湖北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廖慶玲博士在基層挂職已9個月了。

  週一清早,她從武漢出發,來到陽新,走進湖北安達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辦公室,抽屜裏厚厚的一疊火車票又多了一張。

  2018年3月,作為湖北省第七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廖慶玲由高校教師變身民企高管,從講臺走進工廠。“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廖慶玲説,從科學理論到實際應用,她還是一個“新手”,每天進車間,看工藝,收穫很大。“多虧了廖博士,為我們的技術改進送來了定心丸。”在廠裏,大家都説,只要廖博士把過關,技術上就不會有問題。

  改進工藝,讓25年的老技工豎起大拇指

  “多虧廖博士幫我們優化工序,不然這麼大一批訂單就算加班加點也做不完。”12月12日,該公司鋁材車間負責人付雲治對廖慶玲博士豎起大拇指。

  付雲治是一名有25年經驗的熔煉行家,早年在東風公司工作,還曾被派到澳大利亞專項學習過一年多。

  2018年7月,廠裏接到一大批訂單,生産所需的耐高溫合金板材需求量倍增。

  按以往工序,一批合格的合金板材生産出來,需要經過粗軋——退火——精軋——退火四個步驟,多年來,工序從來沒變過。

  然而,廠裏只有兩個退火爐,臨時加裝設備不太現實,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工藝上創新,在工序中提升生産效率。

  正在付雲治著急時,廖慶玲來到鋁材車間。專業研究材料學的她,在詳細了解合金熔煉工藝後,大膽提出想法:“或許可以把最後一道退火工序省掉。”

  面對付雲治疑惑的眼神,廖慶玲解釋道,現在的熔煉設備和軋機都更先進了,只需要一次退火,就能讓合金與鋼板緊密貼合。

  廖慶玲取了一些合金樣品,告訴付雲治:“明天我給你確切答覆。”

  次日一早,廖慶玲打來電話,她連夜檢測了材料分子密度後,確定可以省掉最後一道退火工序,“付師傅,您放心,沒問題的。”

  付雲治按照廖慶玲的説法,試著做了一批。合金板材送到加工車間後,反饋的結果:成品檢驗合格。“還是廖博士拿得準。”每每談及此事,付雲治都對廖慶玲欽佩不已。

  推動“機器換人”,解決企業難題

  2018年7月,經廖慶玲牽線,湖北安達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某研究所聯合申報的一個項目,被列為湖北省中科院合作專項項目。

  這項研究,源自於困擾該公司多年的産品檢驗問題。

  據介紹,該公司生産的滑動軸承屬於精密工件,對表面的平滑度要求非常嚴格。雖然採用的自動化生産線已很先進,一條生産線只需要兩名工人監控,就能完成從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生産。然而,在機械加工中,難免出現劃痕、凹坑、剝落、毛刺等缺陷。因此,産品檢驗環節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在産品檢驗時,該公司採用的是人工目測法,量精度、看表面、查邊緣。一個加工車間裏,一半以上的人員都是檢測工,每名檢測工一天要查驗7000余件成品,容易疏忽出錯。“運用機器視覺代替肉眼觀測,既快又準,豈不更好?”廖慶玲的想法,讓人眼前一亮。

  經過謀劃,一項技術改造應運而生——生産線的傳輸帶上,將會加裝視頻掃描裝置,對産品進行精確的表面缺陷檢測、分類和剔除等操作。“這個裝置投入應用後,不僅能提高企業自動化水準、解放勞動力,還可以減少企業産品的不合格率,提升産品的市場競爭力。”該公司總經理劉會恩評價。“能用專業知識為企業的生産提質增效,就是最好的服務。”廖慶玲説,挂職9個月來,她深切感受到,從技術理論到實際應用,要在實踐中不斷磨合,“感謝這次特殊的鍛鍊,讓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鄧偉 通訊員 趙德威)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