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德首對友好城市因鋼結緣 今日杜伊斯堡成了一座“武漢城”
記者參觀杜伊斯堡市政廳,這個正在開會的最大會議室叫“武漢廳”,墻壁上挂著中國水墨畫 長江日報記者蔡木子 攝
索倫·林克2012年競選成為杜伊斯堡市市長。杜伊斯堡市中國事務專員、德國前聯邦議員約翰內斯·普夫魯格這樣評價這位市長:“他是第一位真正意識到加強對華關係會為杜伊斯堡這座城市帶來發展機遇的市長。這位市長,用自己的果斷敢為,撥快了杜伊斯堡的‘武漢時鐘’,亦推動了兩座重工業城市的轉型發展。”
普夫魯格參加中國事務近30年,他的評價所言不虛。
中德第一對友好城市
兩座“水與火之城”因鋼結緣
40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初起,武漢領全國風氣之先,引入德國杜伊斯堡聯合財團參與鋼鐵行業發展。
1978年,由杜伊斯堡的曼內斯曼德馬格、克虜伯工業技術公司、蒂森諮詢公司3家共同組成的聯合財團在武漢市建設冷軋鋼廠。當時有大約300名德國工程師及其家人生活在武漢,其中大部分都來自杜伊斯堡。
在杜伊斯堡市北部長大的索倫·林克,至今還記得當時動人心魄的場面——冶鋼高爐的光芒照亮了整個夜空,這一壯美情景在當年梅德里西鋼鐵廠天天可以看到。
“武漢和杜伊斯堡兩座城市非常相似。”林克説,武漢市作為中國中部的鋼鐵工業中心,與杜伊斯堡有著非常相近的經濟結構和現實情況,這成為雙方接近的緣由。
在林克看來,兩座城市都是“水與火之城”。“水與火的元素塑造了杜伊斯堡。水手以及鋼鐵工人造就杜伊斯堡市如今這個樣子。而武漢也有長江漢江,有武鋼這座大鋼廠,有港口碼頭。”
關於兩市結好,流傳著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一位德國工程師陪剛來武漢的夫人到長江邊散步,他的夫人看到漢江與長江交匯的景色,不由聯想起家鄉,杜伊斯堡位於萊茵河與支流交匯處,也是一座工業城市。這位夫人回去後立即給杜伊斯堡市長寫了封信,呼籲杜伊斯堡與武漢結成友好城市。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兩市互派了訪問代表團。杜伊斯堡首個訪華代表團裏,除了市長和幾位政要外,主要由企業家組成。武漢市回訪的時候,代表團裏也有許多國企領導。
經過兩輪互訪,1982年10月8日,兩市市長在建立友好城市的協議書上簽字。武漢與杜伊斯堡,成為中德之間結成的第一對友好城市。
此後,武漢元素就開始在杜伊斯堡生根、發芽。
“我還記得小時候去杜伊斯堡動物園遊玩,其中的‘中國花園’開放了,我十分興奮。”林克回憶,這是武漢贈送的一處中國古典園林,裏面有來自中國的丹頂鶴、小熊貓和小鹿,“可以説,這一代杜伊斯堡人都是在富含武漢元素的城市氛圍內長大的。”
率先接納中歐班列
兩個物流樞紐的跨國聯姻
“在地理位置上,杜伊斯堡和武漢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物流樞紐。”林克説。
位於萊茵河和魯爾河交匯處的杜伊斯堡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口,經由水路或陸路,從杜伊斯堡可直通世界最大的海港——鹿特丹;從杜伊斯堡出發,只需很短時間就能進入到2億人口的歐洲市場;而位於長江和漢江交匯處的武漢,長期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是全國四大鐵路樞紐城市之一,以武漢為中心1200公里的輻射範圍覆蓋了我國90%的GDP和85%的人口。
如何從曾經最大的內陸工業港口,躍升為歐洲真正的門戶?林克市長説,從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中看到了機遇。
2010年初,多個中國城市希望發出開往歐洲的國際鐵路聯運班列。但歐洲各界對中歐班列的穩定性、安全性、可行性大多持懷疑態度。火車開到德國,停在哪個城市成了個問題。
德國杜伊斯堡向中歐班列邁出了歡迎的第一步。
2011年3月,首列中歐班列(重慶—杜伊斯堡)成功開行。2015年7月,武漢始發的中歐班列,也將杜伊斯堡作為終點。兩個同為物流樞紐的城市,因這趟列車更為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一同構建了一條更為快捷的歐亞貨運通道。
“我們與中國長期保持著友好合作關係,這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對新興事物、對其他國家的文化與社會都持開放的態度。”林克市長説,經過他們的評估後,他們也確實看好中歐班列的發展前景。
林克市長的果敢帶來了回報。如今,杜伊斯堡是80%從中國駛來的列車在歐洲經停的第一站。每星期大約有30列中國列車抵達杜伊斯堡內陸港口的一個大型集散站,集裝箱裏要麼塞滿了來自重慶、武漢或義烏的服裝、玩具和高科技電子産品,要麼滿載德國汽車、蘇格蘭威士忌、法國葡萄酒和意大利米蘭的紡織品。杜伊斯堡的港口愈加繁忙,火車鐵軌一直延伸到萊茵河邊。貨物被直接裝載到船上,儲存在幾個足球場大的倉庫中以便進一步運輸,或者由火車或卡車運往希臘、西班牙或英國。
杜伊斯堡成為歐洲真正的中心物流樞紐,而物流業的興起給當地帶來了更多就業和外國投資機會。
以“中國武漢號”命名列車
德鐵歷史的第一次
2015年9月11日,德國聯邦鐵路局在杜伊斯堡市中心火車站9號站臺舉行儀式,隆重命名行駛于魯爾區的一列客運列車為“中國武漢號(Wuhan China)”。儀式結束後,“中國武漢號”列車從該站首發運營。
“中國武漢號”車廂簇新,車體通紅。冠名字樣的前方位置,飾有中文篆體“漢”字,圖案十分顯眼;車窗下方德文“Bahn Rhein-Ruhr”,意為“魯爾地區城際快車”。
“這不是一個常規性的決定。”林克市長説,在德鐵歷史上,以外國城市命名客運列車,這是首次。“作為德中兩國間的第一對友城,杜伊斯堡市與中國、特別是與武漢市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密切,用武漢命名德國客運列車,足見我們對武漢關係的重視。”
2016年5月30日,林克市長為漢歐國際德國公司舉辦了揭牌儀式。“這趟班列不僅拉近了武漢與杜伊斯堡在地理空間上的距離,更拉近了兩市人民在感情上的距離。從路相連到心相通,中歐(武漢)班列必將繼續為兩座城市的友誼貢獻能量。”林克市長説。
截至2018年8月,武漢發運至杜伊斯堡的去程班列累計382列,12672標準集裝箱;回程班列累計217列,9426標準集裝箱。
林克市長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兩個城市的商品物流貿易往來,把武漢的茶葉、酒、蓮藕、機械設備等運到杜伊斯堡銷售。
改革開放40年的“踐行者”
兩城關係邁入“滿溢階段”
深諳中德交往歷史的普夫魯格先生,將兩國交往劃分為三個階段——1982年到2010年,以經貿往來為主;2011年到2017年,在中歐班列帶動下加速經貿交往;2018年以後則邁入“滿溢階段”,杜伊斯堡在各個方面都成了德國的一座“中國城”“武漢城”。
“如今的杜伊斯堡,武漢元素隨處可見。”林克市長説,從最早的杜伊斯堡動物園中的“中國花園”,到定期來學習足球技藝的小學生;從街頭中餐館的漢味菜肴,到杜伊斯堡博物館展出的武漢工藝品;從傳統中醫,到中國超市裏賣的方便熱幹面。在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有中國留學生2200多人,其中很多來自武漢。杜伊斯堡還是第一個擁有官方認證微信公眾號的德國城市。
從2018年夏天起,魯爾區3個城市科隆、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聯合舉辦“中國節”,活動在3個城市輪流舉行。此外,杜伊斯堡市每年都會慶祝中國春節,目前該市春節已成為北威州規模最大的中國新年活動。
受益於物流業的蓬勃,杜伊斯堡投資、就業和現代服務業都迎來了發展。
“杜伊斯堡和武漢可以説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踐行者。因為改革開放,因為兩座城市的交往,兩座‘水與火之城’都在融合中得到了新生。”林克市長説,如今,梅德里西鋼鐵廠已被改造為公園,並被評為世界十大最美麗的公園之一,但現代化的鋼鐵廠在城市裏仍然無處不在,杜伊斯堡仍是歐洲鋼鐵生産的一號基地。武漢的産業也得到升級。2013年,武鋼收購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旗下鐳射拼焊公司,現在已掌握規模化量産鐳射拼焊鋁和鐳射拼焊卷兩項世界頂級技術,佔領歐美市場42%的份額。
改革開放再出發,林克市長正在計劃進一步擴大與武漢的交往。“我們計劃重新修訂與武漢市的友好協議。”林克市長透露,新協議中將加入強化研究領域合作的內容。例如,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將與武漢高等院校共同啟動關於絲綢之路作用的評估項目。兩市交往還包含定期的代表團互訪、旅遊合作等。目前還有一個正在商談的合作項目,杜伊斯堡足球俱樂部有意邀請一位中國教練員赴德培訓。(長江日報記者蔡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