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在湖北省委全會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引起關注——
湖北省一地引進一家大型知名農機製造企業。落地投産後,問題顯現:上下游企業都在外地,從輪胎到轎廂等重要零部件都需從千里之外採購、運來。高企的物流成本,大大拉低了産品的競爭力。
“豆腐不能盤成肉價錢”。當地趕緊以該企業為名片,吸引、招來輪胎製造等零部件企業,形成配套。
故事再一次印證:現代經濟的競爭,已經是整個産業鏈、全要素的競爭。
面對經濟發展和區域競爭的新態勢,湖北省委全會暨全省經濟工作會提出:深度融合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金融鏈、政策鏈,“五鏈”融合,構建現代經濟生態。
如何創造湖北的創新、人才、産業、金融、政策“小環境”,從而聚合起湖北經濟發展的“大優勢”?
創新發展,需要特殊生態系統
小米,湖北人雷軍等創設的企業。
在日新月異的新經濟時代,“小米生態鏈”引人注目。第一圈層是小米手機的周邊産品,比如説像小米移動電源等;第二圈層是智慧硬體,包括米家空調在內的IOT智慧産品;第三圈層是生活耗材,像是毛巾、牙刷等基礎生活用品。
短短數年,小米生態鏈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産業規模令人驚愕。小米第二總部落戶湖北後,這個“生態雲”也開始聚集湖北上空,除了小米科技,金山軟體、順為資本第二總部接連落戶光谷。
無獨有偶。日本小糸製造所在孝感投資建廠後,合作夥伴友成控股“不請自來”。“一個小糸,引來一串”,小糸、矢崎已成為孝感鏈式招商的“絞盤”。
區域經濟競爭,就是生産力全要素的競爭。湖北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融合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金融鏈、政策鏈,構建經濟良好生態,打造一批“國之重器”。
有順暢的金融環境,才能既送及時雨,也燒“雪中炭”,這是金融鏈;
有活力的創新環境,才能讓企業不斷升級、轉型,這是創新鏈;
有滾滾湧來的人才,才能讓經濟獲得源動力,這是人才鏈;
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明晰的産業、創新等地方政策,才能讓一地成為企業、資金嚮往的高地,這是政策鏈。“創新創造,從來都不是某一類人或某一部門、某一行業的事,必須融通各種要素資源、銜接各個産業、激發各方力量。”華中科技大學張建華教授表示。
然而,我們在許多領域仍是“單打獨鬥”,或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一些地方招商,仍只盯著單個企業,常常忽視營造當地重點産業“小生態”。
科技對接主戰場,仍是短板。仍有60%的創新活動在高校院所、60%的研發投入來自國家縱向課題、60%的研發成果停留在論文形態或外省轉化。不少企業仍未高度重視研發,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低於全國平均水準1.06個百分點。
許多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依舊遭遇著融資難、融資貴的煎熬,專利質押等融資困難重重。
區域營商環境方面,知曉率不高、落實率低,政策鏈的效用打了折扣……
這些現象,都指向一個根本——一棵樹,種到沙漠裏,極難成活,栽到森林裏,便會茁壯成長。在自然,生命依賴於生態系統;發展經濟,也需要完善的生態系統,“五鏈”融合,要素聚匯,才能創造更具活力的經濟生態。
“五鏈”融合,厚植競爭優勢
在湖北省經濟工作會議分組討論中,中石化湖北石油公司總經理于海平透露了一組數據。
在湖北實現從採油、化工、銷售等全産業鏈,1噸油可向湖北貢獻稅收兩三千元;如果只是賣油,湖北得到的稅收只有二三十元,差距100倍。
長江存儲完全自主的32層三維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已經量産,64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片正在緊鑼密鼓研發中,預計今年量産,實現了中國主流存儲晶片“零”的突破。
令人欣喜。但業內專家提醒我們,僅晶片産業鏈上的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産業鏈環節,蘊含萬億元商機。
這昭示著人們,區域經濟發展,要重點發力産業鏈。招商,要從單獨的項目招商和優惠政策招商,轉向以全産業鏈招商,圍繞優勢産業、産業核心環節,打造上下游密切協作的産業集群。
武漢鬥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袁剛建議“以商招商”。圍繞數字直播産業鏈,鬥魚在全國投資孵化逾50家企業,並希望能吸引大部分搬到武漢來。
圍繞存儲晶片、光通信和 5G、OLED、生物等領域,我省正策劃更多核心技術攻關項目落實落地,讓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産業鏈出現在湖北省。省發改委透露,正在謀劃爭取若干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落戶湖北。
如何打造人才鏈?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我國勞動力紅利正在消失。“必須在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的浪潮中,搶抓人才紅利。”張建華説。
從頂級學科帶頭人,到專利技術擁有者,從人工智能人才,到熟練技術工人,高校雲集的湖北,更大的人才紅利亟須開發。
“我選湖北”“資智回漢”“百萬大學生留漢”“愛上宜昌”“智匯襄陽”,紛紛發力,搶奪人才。
這場新型競賽中,武漢拔得頭籌。武漢市市長周先旺日前興奮地透露:2018年武漢新增40.6萬大學生留漢,到11月底已落戶11萬。僅光谷,就有博士1萬多名。
搶抓人才紅利,企業大有可為。格林美向海內外招聘了10名産業領軍人才,並在內部遴選100名優秀人才和後備人才,搶佔動力電池材料製造的“橋頭堡”。
如何打造創新鏈?
“搭臺”。加快先進存儲、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等3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佈局更多重點平臺。湖北省發改委1月5日透露,在半導體顯示、數字建造、衛星及應用等領域,湖北省還將謀劃創建若干國家和省級産業創新中心。
“築基”“轉化”。湖北省確定,將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落實相關政策,“助産”更多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産業技術基礎的創新型企業。
如何打造金融鏈?
政府作為更多。2018年底,湖北省啟動新型再擔保貸款。2019年初,湖北省就推出“百萬千億金惠工程”,兩年內讓100萬小微企業新增貸款不低於1000億元。湖北省稅務局攜手各金融機構,讓更多納稅信用變成“真金白銀”。
“架千座橋,修千條路”,多種融資鏈條融合,引來八方資金。湖北省金融辦稱,將推動更多企業上市融資;省發改委等稱,將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發債融資。
“大力發展天使基金,啟動實施科技金融創新示範工作,發揮湖北省創投引導基金和湖北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示範帶動作用。”張建華建議。
如何打造政策鏈?
2018年,湖北省抓重點、破難題、補短板、優環境,持續出臺各項經濟新政策、新措施50余條,數量之多、力度之大近年來少見。“但政策的知曉度、落地率較低,密織政策鏈的同時,關鍵要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真正讓企業享受到及時雨。”武漢大學李光教授説。
“政府辦事效率高了,特別是證照辦理時間大大縮短。但辦理證照只是一次性事務。”一些企業家坦言,希望有關部門能摸清企業日常生産經營活動中的“痛點”,更能撓到“癢處”——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需,雪中送炭、雨中送傘,讓營商環境更加宜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吳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