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伍濤博士(左三)在棚架下指導果農們給梨樹剪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新殺的年豬,剛腌好的臘肉,是土家村民對客人最熱情的款待。
2019年第一個工作日,伍濤淩晨5點從武漢出發,來到秭歸縣九畹溪鎮石柱土家族村時,已過晌午。
九畹之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裏,14名村民翹首以盼。
“伍博士,辛苦了,快趁熱吃點。”57歲的貧困戶杜德忠拿起筷子,雙手遞給伍濤。
“伍博士的恩情,我們都記在心裏,是沒辦法回報的。”老人的話語,樸素,卻飽含深情。
指導村民像種葡萄一樣種梨
石柱村,位於秭歸最南端,與長陽接壤,開車從秭歸縣城過去,要走兩個半小時山路。
伍濤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梨研究室主任。2018年4月,他作為第7批博士服務團成員,挂職秭歸縣農業局副局長。貧窮落後的石柱村,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杜德忠,石柱村的貧困戶之一,平日沉默寡言,但在伍濤面前,總是高興得合不攏嘴。吃了一碗飯,喝了一口茶,伍濤換上膠鞋,踏著雪後泥濘的小路,帶著村民們向果園走去,手把手教他們修剪梨樹。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難以想像,高低不平的山區梯田上,竟能建起如此規整的水果種植園——全覆蓋的防鳥網下,梨樹的枝條被固定在一人高的棚架上,站在樹下,所有的枝條觸手可及。
“傳統梨樹的高度一般在3米到5米之間,樹體層次多,結出的果實小,且參差不齊。”伍濤介紹説,用“雙臂順行式”棚架梨栽培新技術代替傳統技術,像種葡萄一樣種梨,每棵梨樹只留兩根主枝,技術簡單,單層結果,光照充足,花果管理方便,果實品質一致,同時也便於採摘。
此前,這項新技術只在平原地區使用,在梯田上還是首次嘗試。為克服地形障礙,他帶動村民因地制宜搭建起小型棚架,併為村民們提供優質的梨樹苗,把當地清澈的山泉水引入果園。至此,石柱村有了自己的特色水果——“泉水梨”。
“2018年7月21日,是我們村有史以來最熱鬧的日子。”村裏合作社帶頭人劉洪榮説,村裏舉辦了首屆採摘節,成群結隊的遊客走進果園,“泉水梨”被採摘一空。“市場上的梨子,能上半斤的就算個頭大的,‘泉水梨’單個8兩以上的比比皆是,又大又甜,遊客們吃了還想吃,一斤能賣到10塊錢。”
貧困戶杜德忠,家裏1畝多地全部種了“泉水梨”,採摘節裏賣了1萬多元。種了一輩子地,這是他收成最好的一年。不止是他,對於其他農戶來説,畝産1萬多元,也是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傳奇”。
現代水果種植業的“秭歸探索”
石柱村“泉水梨”的背後,其實是伍濤博士對秭歸縣水果産業未來全方位發展之路的探索。
眾所週知,秭歸以臍橙聞名。在秭歸,低山河谷地區是優質臍橙發展的最適宜區,而海拔偏高的地區由於積溫不足,種出的臍橙,口感偏酸,達不到秭歸臍橙應有的高品質,村民想搭上秭歸臍橙産業的“致富快車”,只能望“橙”興嘆。
“現代果業追求的都是高品質,要適地適栽才能出精品。”伍濤説,以石柱村為例,平均海拔500多米,積溫不足,晝夜溫差較大,可以嘗試種植梨樹。而棚架梨栽培新技術賦予了梨園便於“採摘遊”的新屬性,結合九畹溪以及石柱民俗旅遊資源,在該村發展農旅結合新模式,有先天優勢,附加值高,值得探索。
當初,伍濤把棚架栽培“泉水梨”技術帶到石柱村時,很多村民信心不足,等待,觀望。去年採摘節過後,大家一下子就看到了實打實的成效,熱情高漲,一條山區現代觀光果業發展之路悄然形成。
“本以為這輩子種不了果樹。”村民郭崇虎説。2018年,當看到伍博士用棚架新技術指導種植出來的“泉水梨”效益這麼好,他也在自家地裏搭起棚架,栽上梨樹。他説,“‘泉水梨’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有了一條新的致富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