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鄂州:如何擦亮洋瀾湖這顆明珠
湖北日報  2019-01-21 12:13:41

  原標題:鄂州“城中湖”一直被污染困擾——如何擦亮洋瀾湖這顆明珠

  鄂州洋瀾湖面積6400余畝,20年治污,人力、財力投入很大,但是污了治,治了污,舊問題剛解,新問題又來,污染一直困擾著這座“城中湖”。

  自2018年初起,鄂州市委、市政府制定洋瀾湖綜合治理分步實施方案,力爭7年後湖泊水質提升至Ⅲ類。新一輪治污,有什麼新思路和新措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近期深入一線調查。

  病在湖中,根在岸上

  鄂州城東,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正在抓緊建設。一年前,這裡擁有9萬噸日處理能力的設備往往處於“饑餓”狀態。“這是洋瀾湖截污力度加大帶來的變化。”鄂州市環保局局長胡太平介紹,起初掌握的入湖排口只有88個,2018年3月借洋瀾湖排水清淤之機,沿28公里湖岸徹底排查,最終確定為145個。其中,有43個排口需進一步整改,主要是雨污合流。“鄂州主城區地下管網雨污分流欠賬多,大多數片區及其支路改造滯後,下雨天大量雨污混合水溢流入河,直接導致湖體水質下降。”鄂州市政府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汪濤説。

  在鄂州高中東側,發現了一個雨污合流排口。施工方針對學校體育場廁所和食堂污水管道混接問題,新建管道將污水截流納入,再送至污水處理廠。對一些居民區雨水及生活污水管道串接的情況,則一律封堵現有排口。

  和過去側重主管改造不同,此次改造是排污的主管、支管乃至“毛細血管”一起推進,真正實現雨污分開。為此,鄂州規劃和實施了多個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以及雨水調蓄池、雨水收集系統、沿湖生態隔離溝等工程。

  “病在湖中,根在岸上。只有從源頭堵污控污,才能讓湖泊少納污甚至不納污。”鄂州市湖泊管理局副局長葉斌説:“這次治理從雨污分流開始,同步解決點源、面源污染問題。”

  追根溯源,全域治理

  除了污水入湖排口,連湖河道的截污也是關鍵。醞釀多年的“三山湖——洋瀾湖生態補水工程”已啟動。“如果來水在入湖河道被污染,即便環湖排口全部實現截污,也不能徹底改善洋瀾湖水質。”葉斌介紹,小橋港、英山港、洪港和五丈港是天然河道,此次綜合治理將河道水環境整治納入統籌治理對策中。

  其中,小橋港、五丈港的治理及清淤修復工程正在實施。環保部門將全面清理河道沿線的污水排放,先集中整治“散亂污”企業,接下來啟動15個截污控污項目,嚴控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入河道。“為改變水流不暢,洋瀾湖治理曾多次利用江湖水位落差引水換水,對湖泊水質有短期改善,但長期效果甚微。”鄂州市水務集團總經理助理周青表示,“三山湖——洋瀾湖生態補水工程”建成後,每年將定期引水兩三次,從而讓湖水常年處在“活”的狀態。

  據了解,該工程進展順利,提升泵站已建成,引水通道接近尾聲。同時,三山湖正實施和洋瀾湖一樣的入湖排口截污工程。早些時候,三山湖水域還拆除了湖中圍網、湖面餐館。“多項舉措發力,將確保調入洋瀾湖的三山湖水質達標。”葉斌説,從全流域角度審視湖泊治理,體現治理的系統性,這是實現洋瀾湖標本兼治的必由之路。

  生態修復,重在長效

  按工程進展,洋瀾湖流域到今年底將實現污水全收集,污水處理率有望達95%以上。“解決城區生活污染和流域性污染問題,是求解根治‘城中湖’污染難題的第一步。”葉斌説,回顧洋瀾湖歷年治理,重工程治理輕生態修復,重建設輕監管,導致很多項目難以完全達到預期目標。“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和監管並重,將工程治理和生態修復融為一體。”胡太平説,生態修復被列為治理主要內容之一,從岸邊和水中一起開展水生態環境修復。

  近一段時間,去洋瀾湖畔散步的細心市民會發現,硬質駁岸漸漸被生態護坡替代,親水植物、湖底水草都添了品種……這些細微變化源於治湖措施的一部分:正在建設中的道路透水鋪裝、雨水濕地、調節塘、滲管(渠)、植被緩衝帶等。“岸邊滲透性植被草溝下面還隱藏生態截水溝,是為了阻止雨水、污水對湖水的沖刷。”周青説,這一做法如獲成功,將在4條連湖河道和三山湖水域推廣實施。

  目前,鄂州市環保局已增設6個自動監測站點,實時監測洋瀾湖水質變化,重點關注進水港、出水港、湖中心等節點位置。結合“智慧鄂州”建設規劃,該局還將建立洋瀾湖在線監控系統,實現監控監測信息化和工作調度信息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通訊員 黃朝暉 曹彥)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