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何祚歡編纂《漢劇舞臺藝術口述史》出版 書中揭秘:陳伯華愛吃肥肉養顏
“在歷史上,漢劇是京劇的母親,是武漢文化積澱最深厚,最靚麗的文化名片。”1月26日,《漢劇舞臺藝術口述史》出版座談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二十余位專家學者、藝術家齊聚一堂,研討該書出版對漢劇傳承發展及彰顯城市文化實力的重要意義。
漢劇作為武漢特色劇種,曾出現過多次繁榮時期,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武漢戲曲“大碼頭”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漢劇藝術得到空前發展,涌現了陳伯華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漢劇藝術大師,並對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産生重要影響。
據悉,《漢劇舞臺藝術口述史》立項以來先後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和省學術著作出版資金的支持。武大教授鄭傳寅認為:“戲曲和名著的經典化,有賴於學者研究,該書填補了漢劇研究的空白,對漢劇的傳承發展,彰顯武漢的文化實力有重要意義。”
訪談300人次 歷時6年完成
《漢劇舞臺藝術口述史》一書由著名曲藝藝術家、作家何祚歡主持訪談和編纂,武漢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該書歷時六年,把重點放在史料蒐集上,對漢劇藝術發展的開拓者、親歷者、見證者的所做、所見、所聞進行了搶救性挖掘、記錄和整理,採訪300人次之多。講述者大多數是漢劇圈內的名家,如開篇《土生土長的漢劇導演》,對口述者高秉江導演採訪十次,力圖以漢劇表演活動為中心,還原漢劇大師的藝術風采,重現漢劇舞臺輝煌。
全書分為三冊,貫穿一百餘年來漢劇發展的重大事件,講述了“漢劇泰斗”余洪元、吳天保、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宇宙鋒》《紅色娘子軍》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著名漢劇劇目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記者發現,這些故事在為弘揚戲曲文化遺産,助力武漢戲曲“大碼頭”建設上提供了寶貴借鑒之餘,也讓今日觀眾得以見到大師的另一面,有時代溫度有伉儷情深,笑中帶淚。
朱衣戴靜予夫婦 愛情故事像電影一樣唯美
何祚歡告訴記者,他記憶猶新的是採訪戲劇評論家、劇作家朱衣的遺孀戴靜予。朱衣家世顯赫,卻熱愛藝術,新中國成立時他與武克仁等人接管漢口民眾樂園,陳伯華代表劇目《二度梅》也是由他和龔嘯嵐合作編創而成。戴靜予則是一位1922年出生於北京的清朝皇室格格,他們的愛情故事足以拍成一部大電影。
“可能一輩子經歷太多動蕩,一開始戴靜予並不願意聊太多,在著名藝術家江家華的幫助下,她才願意打開話匣子,有件事快把我説哭了。”何祚歡語帶哽咽,“那是困難時期,朱衣在唐家墩勞動改造,有一天打牙祭,他端著一大碗粉蒸肉特意請假回家,因為車子收班了,他從唐家墩走到大夾街,到家門口就餓倒了……”
漢劇大師“吃”出高顏值
陳伯華弟子、憑藉《二度梅》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胡和顏口述實錄的《戲是愛心織成的錦》,揭秘了不少陳伯華大師為維持高顏值的保養軼事。“人家説她化粧時一條眉要畫三百六十下,雖然有點誇張,但一樣的化粧品在她手上一調,出來的顏色就是好看些。”她透露,陳伯華非常注重養生,雙手保養得很好,在舞臺上手指可以翹得極高,也是每天在溫水裏“蠕”(武漢方言念“魚”,使柔軟)成的。為在舞臺上葆有光彩,陳伯華還很喜歡吃富含膠原蛋白的髈、紅燒肉,“她的皮膚那麼好,看來吃肥肉有幫助。”(武漢晚報記者周滿珍 通訊員何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