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湖北“爆款”思政課引導大學生讀懂當代中國
新華社全媒體報道:思政課《深度中國》何以成為“爆款”課程;
光明日報頭版報道:湖北經濟學院一門思政課程的“網紅”體質……
一年以來,湖北省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引發各大主流媒體關注。“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堅守初心,創新思路,湖北省“爆款”思政課蔚然成風,成為一道靚麗風景。
“00後”深情告白:為黨為國,砥礪前行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
1935年,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時代之問。
光陰流轉。新時代的高校裏,年輕學子如何作答?
知之深,才能愛之切。
讓馬克思主義成為高校的鮮亮底色——
武漢大學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四門主修思政課製作成網上慕課,累計選課人數突破40萬人次。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
華中科技大學推出思政選修課《深度中國》,200人的教室,場場爆滿,搶不到座位,就坐上窗臺,窗臺被佔滿了,站上幾個小時也要聽完。湖北經濟學院打造《當代中國》,兩年多來,40多位老師走上講臺,創下了學位16秒被150個學生搶光、7位老師聯袂講授一堂課的紀錄。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良心好課,在大學生心中烙下深深印記。
湖北經濟學院工商管理Q1541班的周思雨在微信朋友圈寫道:“《當代中國》課程結束了,剛開始覺得課程專題太大,後來才發現‘小’的是自己。我們這一代過於專注自我,沉溺在逼仄的小小世界裏。在互聯網的牽引下,可以大談國外政治經濟,卻連自己的祖國都不了解。當代中國,胸襟何其大!立足現在,從自我狹小中抬起頭來放眼這日新月異的熱土吧。”
武漢大學化學院2016級的徐鑫磊,在QQ空間分享心路歷程:“這一年,追尋自己的信仰,懷著滿腔熱情,我寫下了入黨申請書。為黨為國,砥礪前行。”
把學生從手機中吸引過來,用新技術撬動課堂創新
電腦能超過人腦嗎?
15分鐘的慕課視頻裏,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陳世鋒老師與陳訓威老師對辯,以此闡釋“意識的本質”這個知識點。
陳訓威講起與家裏智慧音箱“小愛”的對話:“小愛同學,你很笨嗎?”
音箱反問他:“你心裏是不是有別的音箱了?”
詼諧一笑中,枯燥的哲學原理慢慢解釋清楚了。“00後”被譽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小在互聯網中長大,幾乎無人不網、無日不網、無處不網。
把學生從手機中吸引過來,是當下課堂面臨的巨大挑戰。
武漢大學四門主修思政課的知識點,請學生通過網上慕課消化,解放出實體課堂更多時間,用來互動討論。
“網上慕課撬動了教學方式的改革,需要老師對教材、對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並不斷提高實體課堂的駕馭能力。”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楊威説,一定不能排斥互聯網技術與實體課堂的融合,它能拓展教學時空,實現學生在哪,課程教學就延伸到哪。
為吸引學生,華中科大、湖北經濟學院思政課,高頻使用微助教、彈幕等移動交互工具,還開通微信公眾號,建微信群、QQ群,分享課程信息、學習文章,形成一種新的微學習“生態系統”,無時無刻不“鉗”住學生。
立德樹人,傾心投入打造“金課”
打開華中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黃嶺峻的電腦,一篇篇“我為祖國獻計策”的結業論文,飽含炙熱愛國之情。《深度中國》以“新三十六計”方式考核。課程結束時,學生需要完成一篇獻計策論文。課程團隊從400多篇論文中,評選出36篇優秀作品予以公佈表彰。
計算機學院學生丁健豪提出了“建立環土地資源經濟帶”的構想。他説:“中國是我們的家,中國正在迅猛發展,發展中瑕瑜共存,但瑕不掩瑜。我們的努力和擔當,就是要祖國更美好。”
管理學院學生蔡嘉琪關注當下中國的文化傾向。她説,要將課堂中學到的原理、思維方式,應用到學習生活中,不斷探索、實踐,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黃嶺峻説:“這樣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老師工作量,但打造良心好課,老師的精心投入是根本。”
在湖北經濟學院,《當代中國》團隊為講授《民族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中實現》這個專題,邀請60後、70後、80後、90後老師,從不同視角同臺講課,還請學生拍了一段6分鐘視頻,把課堂變成人人可參與的過程。
該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葉曉東介紹,教學團隊時刻捕捉國家熱點和學生的關注點,確定授課主題後,分解教學任務,每堂課進行3次集體備課,還有課前綵排,“努力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
三尺講臺雖小,立德樹人重大。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程淩説,“00後”要的是硬貨,教學內容不僅要新,還要深,在碎片化信息中長大的他們,更需要有理論深度的系統化引導。
“思政課改革創新,教師觀念和習慣的轉變是根本。對學生負責,孩子們會教會我們該怎麼教他們!”陳訓威老師的思考意味深長。
據悉,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2018年以來,湖北省啟動高校“五個思政”(學生思政、教師思政、課程思政、學科思政、環境思政)改革創新,獲得了國務院教育督導組的肯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