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官網公佈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黃梅縣憑藉黃梅戲的傳統優勢入圍。此前,該縣已三度獲得這項稱號,分別是2008—2010年度、2011─2013年度、2014—2016年度。
黃梅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馳名中外的佛教禪宗聖地,有“挑花之鄉”“武術之鄉”“楹聯之鄉”“詩詞之鄉”等稱號。黃梅戲又名採茶調、採子、黃梅調等,幾百年來流傳于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的周邊地區,入選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如今,黃梅縣擁有黃梅戲專業劇團1個,業餘劇團41個,演出足跡遍佈大江南北。縣委、縣政府每3年舉辦一屆黃梅戲藝術節,“戲迷”“票友”活動經年不斷。“愛唱戲的揀個場子就表演,愛看戲的聽到琴聲圍攏來。”黃梅縣文新廣局負責人介紹,黃梅戲受眾佔該縣常住人口總數的98%以上。
近年來,黃梅縣創作、改編、打造了一批在全省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劇目,拍攝了25集古裝電視劇《黃梅戲宗師傳奇》、全國第一部佛教黃梅戲電影《傳燈》,《離巢鳳》《奴才大青天》《傳燈》《天上掉下爹》等多部黃梅戲舞臺劇獲全國全省藝術節大獎、“五個一工程獎”“屈原獎”等60多項獎勵。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1987年文化部設立的一個群眾文化品牌項目,指擁有某一鮮明特色、群眾喜聞樂見並廣泛參與的民間文化藝術,並在全國産生較大影響的特定區域,主要指鄉鎮(街道),也包括部分縣(縣級市、區),命名週期為3年。(湖北日報記者柯利華、通訊員吳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