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國人大代表孫開林: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變成現實
湖北日報  2019-03-05 13:10:53

  原標題:從艱難求學到帶出脫貧“明星村” 孫開林代表: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變成現實

全國人大代表孫開林: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變成現實

圖為:堯治河村小,孩子們在歡快地跳長繩。(資料圖片)

  編者按

  崢嶸七十載,滄桑巨變。奮進七十年,與國同夢。

  他們是見證者,更是奮鬥者;他們是夢想家,更是追夢人。

  代表委員眼裏的70年,有著怎樣波瀾壯闊的故事?全國兩會期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聆聽他們與共和國共成長的故事,敬請關注。

  上世紀50年代,童年的孫開林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褲子。

  70年,恍若穿越時光隧道,新生活撲面而來。

  3月2日,赴京的高鐵上,保康縣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掏出一部新款華為手機,翻看雲盤中存儲的老照片,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他和堯治河的故事。

  堯治河村位於襄陽、十堰、神農架三地交界處,海拔1700多米。

  上世紀70年代,村裏孩子小學畢業後大多在家務農,少年孫開林卻在父親的激勵下立志求學。

  中學在山外的馬橋鎮,要翻越3座山,走過2條溝。早晨6點,孫開林就穿上草鞋,摸黑出門,一直到9點半,才能趕到學校。下午4點半放學,回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

  春夏秋冬,週而复始。“腳被磨出了血泡,涂點草藥,繼續走,等長出了老繭,就沒那麼疼了。”孫開林回憶,那時,學校沒有午飯,早晨在書包裏裝一個玉米麵饅頭,就是一天的伙食。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沉寂的大山,已擔任民辦教師的孫開林坐不住了。“山裏有磷礦,就因為不通路,礦石賣不出去,我們才受窮受苦。”孫開林放棄“民轉公”的機會,擔任村支書,立志征服貧困。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路。錢從何來?他橫下一條心,拿出家裏攢了多年、準備蓋房子的4000元,又貸款3000元,湊齊了啟動資金。

  修路不易,架電更難。孫開林帶領15名壯漢組成尖刀班,奮戰183天,埋下554根電桿,架通了131公里電線。1992年除夕前夜,堯治河村終於通電了。

  路通了,電來了,山貨賣出去了,堯治河村發展進入快車道。1998年,一躍成為保康“首富村”。“那年,村民住進了別墅,家家戶戶裝上了電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變成了現實。”孫開林説,堯治河的發展,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山高路遠的貧困村到遠近聞名的明星村,2003年,孫開林受邀到清華大學演講,堯治河模式成為學界研究的樣本。“礦有開完的一天,吃祖宗的飯要想著子孫的碗。”進入21世紀,堯治河在孫開林的帶領下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

  建水電站,上馬磷酸鹽精加工生産線,開發旅遊景區,建設磷礦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2018年,全村20多家企業,生産總值達32億元。

  走向富裕的堯治河村把更多資金投向了教育,“少年求學的艱難,在我心裏始終揮之不去。”孫開林説,2013年以來,村裏每年投入數百萬元,多次改擴建村小學。同時,還對考取高中、大專、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生分別給予4000元到1萬元的補貼。“花園式教學樓、電子教學設備,寢室空調熱水一應俱全,學生吃住費用全免。”説起如今村小學的教育條件,孫開林的語氣輕快起來,“那些苦難求學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娜)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