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陽漢江濕地漸成鳥類天堂
湖北日報  2019-04-29 17:43:05

襄陽漢江濕地漸成鳥類天堂

圖為: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一角。(視界網張沛攝)

  4月24日,漢江流域最大濕地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群鳥舞翩躚。據觀測,這裡鳥類品種5年增加了78種。

  距此上游約7公里的樊城長壽島國家濕地公園,已成全省最大普通燕鷗棲息地;再上溯約30公里的谷城漢江國家濕地公園,一次性發現221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近幾年,襄陽漢江濕地又成了鳥類天堂”。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李紅海説。

  濕地一度被“廢棄”

  襄陽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全省濕地面積有14.45萬公頃,其中漢江襄陽段濕地面積就有5.05萬公頃。襄陽是候鳥遷徙通道重要節點,濕地又是候鳥的重要落腳點。濕地生態如何,鳥兒們有重要的“投票權”。

  然而,漢江濕地曾經歷過嚴重的“陣痛”。

  月亮灣公園是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的一部分,曾經卻淪為垃圾場。2014年以前,垃圾堆積厚度20多米,園區內雜草叢生、河道堵塞、水系不通,且水質惡化,遊人避而遠之,候鳥更是難覓蹤跡。

  谷城漢江濕地位於漢江一級支流南河、北河之間。上世紀70年代初,為增加耕地,減少洪澇災害,當地採取開挖人工河道辦法,將原本橫穿濕地的北河水系進行改道,水流直接匯入漢江。谷城濕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邱華振介紹,那時漢江來水量大,濕地生態系統尚能維持。但是南水北調後,丹江口水庫平均下泄流量減少近29%,該濕地功能嚴重退化。

  同樣,作為漢江襄陽城區段水質重要屏障的長壽島濕地,挖沙船、淘金船肆虐一時,河道受損,灘塗被毀,濕地生態艱難維持。“濕地成了‘廢地’,這是當時比較普遍的現象。”李紅海説。

  “透析”濕地治創傷

  重視濕地保護,從近年開始。襄陽先後申報、建設谷城漢江國家濕地公園、樊城長壽島國家濕地公園、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和宜城萬洋洲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達10208公頃。

  谷城濕地先行做“透析”。邱華振介紹,2009年12月,當時國家林業局批准谷城濕地進行試點建設,谷城濕地成為首家以漢江命名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引北河水重返故道,貫通北河、漢江、南河和故道水系,是“透析”重要工程。工程在北河入漢江河口處修建一個長130米,高3.5米,靜態蓄水量為435萬立方米的橡膠壩。枯水季節升壩蓄水,汛期塌壩泄洪,保證每年2.97億立方米的水流入濕地,進行“補水補濕”和水體分級凈化。邱華振稱,這就像給患腎病的人做透析一樣。

  該濕地還修復河濱岸線12公里,退耕還濕還草5160畝,最終綠地總面積將達到18.48平方公里。邱華振介紹,2016年8月國家林業局檢查驗收後,谷城漢江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成立。

  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是漢江流域最大的濕地公園。襄陽市政府投資3.9億元,對濕地中的月亮灣公園進行垃圾清除,還原灘塗,建成休閒濕地。他們聯合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大學、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建立技術支撐平臺,摸清濕地公園鳥類狀況、水體主要指標、植物資源,並完善生態監測檔案資料。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探索聯合建立漢江流域藻類研究所。

  長壽島漢江國家濕地公園關停、封存各類挖沙、淘金船隻100余艘,成立30余人的清漂工作隊,清理漂浮物和垃圾。開展原生植被恢復工作,並啟動觀鳥基地配套建設。

  草長水青鳥自來

  據4月初統計,襄陽漢江濕地公園範圍內的鳥類,由5年前的109種增加到187種,數量由年平均3000余只增加到1.5萬餘只,發現兩處千隻以上鳥類集群。特別是2018年11月至12月,在濕地公園保育區內的臥龍濕地、長豐濕地、鷂子洲濕地、萬山背後的漢江灘塗以及老龍洲南部水面,發現1萬餘只水禽集中棲息。今年1月16日,在這裡更是拍攝到5隻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殘存物種,有“鳥中大熊貓”之稱,全球只有2000隻左右,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因此又被稱為“生態試紙”。目前已連續3年在谷城濕地觀測到其蹤跡,最多的一次觀測到221隻。邱華振介紹,該濕地近期又發現了白天鵝、鴻雁、鳳頭等以前從未見到的水鳥。

  長壽島濕地目前已發現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鳥類)2種,二級5種,是全省最大普通燕鷗棲息地,藍喉蜂鳥也在此棲息,吸引觀鳥愛好者登島觀賞。

  濕地生態的改善,助力漢江水質持續向好。襄陽漢江濕地公園經常性監測顯示,小清河口、唐白河口兩個河口監測點在濕地公園建園以前是劣五類、五類、四類水質,現在改善為三類水質。從出水口監測數據看,整體水質穩定在二類以上,一些指標接近或超過一類水質。

  李紅海預測,隨著生態的好轉,作為候鳥遷徙重要通道的漢江襄陽濕地,草長水青,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鳥類棲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姜遠海通訊員余航樊其燕)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