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根竹篙接力大沙河百年義渡
湖北日報  2019-05-06 10:51:37

一根竹篙接力大沙河百年義渡

圖為:第三代擺渡人萬其珍。

  在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有一個小渡口,村民往返大沙河南北兩岸必經於此。

  140多年前,“老萬家”便開始為當地鄉親免費擺渡。如今,穿梭于河中的,是第三代擺渡人萬其珍和他的兒子萬芳權。

  4月25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渡口見到了“百年義渡”傳人——77歲的萬其珍老人。

  義渡:用信義回報恩情

  “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當天,恰逢中國人壽恩施分公司組織員工到當地春遊,在渡口齊聲高喊。

  “是我來推你嘛!”萬其珍大聲答道。

  撐起3米長的竹篙,解開繩索,將篙竿觸到河底、用力一撐,船逆流向上緩緩前行,再一次撐到河底,船頭調轉。船行河中,不時用竹篙把控方向,幾個來回,順著水流,船緩緩駛向岸邊。整個過程,萬其珍一氣呵成,5分鐘後,載著12人的船安全抵達對岸。

  這一套嫺熟的動作,萬其珍早在1989年正式從叔父手中接過篙竿前便已經練就了,“沒有刻意去學,免費擺渡是我們家族不成文的約定,耳濡目染中就會了。”萬其珍説。

  據他回憶,義務擺渡的起因是祖父為了報恩。

  1877年,為躲避戰亂和水災,祖父萬作柱等幾戶萬姓人,從監利縣逃難至建始縣大沙河畔,被當地世居鄉鄰寬容接納。看到兩岸鄉鄰為大沙河所隔,過河全靠小木筏,因水流湍急,經常有村民落水。熟諳水性的萬作柱便賣掉兩頭豬,做了一艘能載10人的大木船,開始為當地人義渡,並承諾: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錢。

  “幾乎沒有間斷過,只要有人喊一聲‘過河咯’,無論農忙農閒還是逢年過節,無論一個人渡還是一群人渡,都會開船。”萬其珍説,這是對鄉親們的承諾,只要有需求我們就一直幹下去。

  老屋:用駐守踐行諾言

  在渡口百米外的半山坡上,有間萬其珍搭建的石屋。屋子不大,裏屋放滿了各種船具、漁具,外屋放著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屋門口,挂著斗笠、蓑衣和馬燈。

  “這是萬大哥怕我們找不到他,自己搭建的。”附近村民説。

  每天早上不到8點,萬其珍吃完早飯就在屋前樹下守著。“大家渡河沒有固定時間,我就在屋子裏守著。”

  “每次要過河,喊一聲,萬大哥都會從小屋裏出來。”

  崔竹清家住在河的北岸,農田卻在河的南岸。每天早上,他都要坐著萬其珍的船到南岸割些豬草,中午回家吃飯,下午再去南岸耕地。一天下來,往返少則兩三趟,多則四五趟。

  一天傍晚颳起大風,暴雨襲來,崔竹清從田裏趕著回家照顧獨自在家的孩子。

  “萬大哥,能不能送我過河?”水流湍急,靠在岸邊的小木船劇烈晃動。

  “扶穩了!”二話不説,萬其珍點亮馬燈、穿上蓑衣、帶著斗笠,拿起竹篙,就開始撐船。

  30年間,萬其珍撐壞了3隻船,小木船也換成了鐵船,數不清換了多少根竹篙。

  這幾年,河對面的村民陸續搬走了,只剩下兩戶人家。雖然河這邊還有些村民,需要到對岸喂雞、打柴,但擺渡的人少了很多。

  萬家的義渡仍在堅持。

  “只要有一戶人,我都要守在老屋,為他們擺渡。”萬其珍説。

  代言:用信譽帶動致富

  大沙河村地處偏遠,土地係紫砂泥土,盛産紅薯、玉米。但進縣城要翻好幾座山,農作物很難走出大山。

  “擺渡是報恩、是堅守,將鄉親們‘擺渡’上致富之路也是信義的延續。”2018年,兒子萬芳權到山東學習脫毒蜜薯栽培技術及産品銷售後,成立久益專業合作社,吸納50余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苗、肥料,定期去村民家指導種植。

  農作物成熟了,怎麼賣出去?“出名”後的萬其珍,主動為鄉親們做起了農産品代言。

  通過電商平臺,2018年,由萬其珍代言的第一批“萬其珍沙丘蜜薯”等産品銷往省內外,為貧困戶增收25萬餘元。

  繼榮獲“中國好人”、省道德模範等榮譽後,萬其珍又入圍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候選人,獲全國“誠信之星”稱號。

  作為百年義渡的第四代傳人,萬芳權也已經47歲,他説:“再過些年讓兒子接棒,只要有需要,就一代一代傳下去。”(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 通訊員 呂柏林)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