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漢打造互聯網化“家庭養老院”
湖北日報  2019-06-18 12:33:21

  2019年5月,在民政部舉行的全國大城市養老服務工作會上,武漢市交流了以“家庭養老院”破解大城市養老“一床難求”的經驗做法。武漢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明武介紹,武漢正從供給側發力,打造互聯網化的“家庭養老院”解決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為解決快速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探索出一條新路。

  老人多盼望普惠居家養老

  中國,正逐步形成“9073”的養老格局,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人數分別佔90%、7%、3%。而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中,居家養老是基礎,卻是最薄弱、最難突破的領域。

  武漢作為中部地區的特大城市,老年人口基數大,空巢、失能、高齡、獨居老人多,專業照護力量薄弱,亟需破解居家養老難題。但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民辦養老院又價格偏高……養老機構“住不上”“住不起”“住不好”,成為擺在一些老年人面前的難題。

  市民王女士的母親紀婆婆,5年前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們雇人照顧,但前後換了30多個保姆,都不滿意,後來又將老人送到位於郊區的養老院。沒想到剛住了一週,老人就吵著要回家,子女們只好把老人接走。

  這樣的情況,不是孤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了解到,“居家養老”符合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意願,普惠面最大,適用效率最高,成為絕大多數老人的養老首選。

  武漢推動養老“供給側改革”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武漢針對老年人需求,發力推動居家養老“供給側改革”。

  青山區悅達社區“楠山有約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輻射冶金街9個社區,為周邊社區提供助餐、助醫、助潔等養老服務。中心設有20張護理床位,在此居住的老人可直接走綠色通道住院,醫護人員還會每週過來巡診,為老人建立醫療檔案。

  2018年10月,王女士看到了青山區悅達社區的智慧養老項目,把紀婆婆送了過來。王女士的母親可以在養老床位、家庭之間自由選擇,住在家裏也能接受送餐、照料等上門服務,實現了居家養老。王女士説,服務中心不僅可以24小時集中看護,助餐、助潔、助醫、進行健康管理,還能通過智慧終端第一時間進行呼叫、提供上門服務,子女也省了心。

  同住悅達社區楠山有約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近91歲的武鋼醫院退休幹部俞碧雲稱,養老中心離子女家很近,子女可每天過來探望,也不會耽誤子女的正常工作,兩全其美,她還準備繼續在此居住下去。

  武漢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該市利用傳感設備、電子地圖、可視呼叫等互聯網技術,將養老機構專業服務精準化、標準化、低成本送到老人家中,在全市範圍打造一座“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目前,該市已逐步形成社區嵌入、中心輻射、統分結合三位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實現了“養老全方位、服務零距離”。

  近50萬老人享受優質居家養老服務

  互聯網化的“家庭養老院”,讓老年人在家中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就可享受到專業照料、看護支持等服務,較好地解決了高齡、空巢、半失能及特困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難題,也顯著節約了老人、企業和政府的投入成本。

  據測算,一名中輕度失能老人入住養老院,月均費用在3000元至5000元;通過“家庭養老院”提供服務(一日三餐10元至15元、上門照料服務每次25元至40元、遠程照護系統每月500元至800元),老人每月僅需花費1500元至2000元,比機構養老節約一半支出。通過大數據和呼叫平臺,提高了養老服務人員的流轉效率,服務人員與老人配比從1:5提高到1:10,企業顯著降低了人力成本;政府新投資建設機構養老院,每張床位平均需要20萬元。武漢市試點建設的一個18張床位的中心輻射式服務點,僅投資200萬元,就能為周邊老人提供150張至180張的“家庭養老床位”,比傳統投資模式節省80%。

  武漢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通過評估,全市將有3.3萬名政府補貼老人、近50萬社會老人享受互聯網平臺帶來的精準優質居家養老服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 通訊員 戴良軍)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