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裝箱首次“坐車”翻越三峽大壩
湖北日報  2019-06-19 14:19:34

集裝箱首次“坐車”翻越三峽大壩

圖為:通過翻壩轉運的集裝箱,在秭歸港起吊上船。(視覺網 向紅梅 攝)

  6月18日,滿載3200噸東北玉米的貨輪,停泊在葛洲壩下游宜昌白洋港,龍門起重機上下飛舞,128個標準集裝箱次第上岸,換乘貨車沿翻壩高速前行90公里,運抵三峽大壩上游的秭歸港,再下水裝船,全程用時約24個小時。

  “由此,三峽航運揭開新的一頁,”宜昌市物流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江華介紹,這是三峽樞紐首次開闢集裝箱“水運轉公路再轉水運”(水公水)翻壩線路,其常態化運行將成為翻壩物流的“主幹道”。

  “第一次集裝箱水公水翻壩非常成功,比經由大壩船閘節約近4天。”宜昌白洋港集裝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氙很興奮。

  據統計,2018年三峽大壩過貨量破紀錄達到1.44億噸,遠超1億噸設計能力。三峽壩區核心區平均每天積壓待閘船舶580艘左右,貨運船舶通過三峽大壩船閘平均需要5天。

  解決長江航運“腸梗阻”問題,功夫在岸上。湖北省以三峽大壩為節點,以“兩壩(三峽大壩、葛洲壩)兩港(茅坪港、白洋港)兩園(翻壩物流園、白洋物流園)”為核心,建設宜昌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構建江海鐵、江海公、水公水、水水(過駁)4種聯運模式,打造“北糧南運西進”“糧肥互換”“商品車滾裝翻壩”等特色物流品牌,以高效聯運,吸引貨物上岸後通過鐵路直接進行大分流,或經疏港公路開展翻壩小轉運,形成三峽樞紐“大分流小轉運”多式聯運發展格局。

  宜昌建投集團董事長鄧鈞介紹,2019年預計通過各種翻壩聯運手段,可分流三峽過閘運量共計約800萬噸。

  為進一步擴大集裝箱翻壩轉運量,宜昌正積極爭取,擬對進出白洋港的國際標準箱運輸車輛通過白洋收費站、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北站、猇亭收費站時,實行高速公路通行費50%優惠,並出臺對集裝箱翻壩轉運的專項補貼政策。(湖北日報記者張樂克、通訊員鄭家裕)

  連結

  多式聯運紓解三峽“腸梗阻”

  6月18日,隨著三峽樞紐首次開闢集裝箱翻壩線路,宣告“秭歸港—白洋港”為核心樞紐的多式聯運翻壩體系已初步建成。

  破解長江物流瓶頸,釋放中西部經濟發展潛能,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緊盯水陸聯運,湖北省正加快建設一條綜合、立體、綠色交通走廊,從根本上緩解三峽通道緊張,解決長江水運梗阻之痛。

  梗阻之痛:五大沿江産業長廊受阻

  6月11日,秭歸縣沙灣錨地,薄霧在晨曦中消散,江岸停泊40多艘貨輪輪廓變得清晰,密密匝匝,錯落有致。

  “等了一夜,都是準備過壩的。”宋明洪打開茶杯,抿一口濃茶説道。宋明洪是長航集團實施“新長江戰略”投入長江運輸的第一艘 6700噸散貨船——“新長江06001”號船長。

  “在長江航運跑了27年多,眼睜睜看著大壩船閘越來越堵。”他帶著一口濃厚的重慶口音説,隨著三峽大壩截流,重慶奉節至四川宜賓段最低航道水深提高到2.7米,可全天候雙向通行,航運猛增,川江流金淌銀,重慶港吞吐達1億噸,目前上游港口規劃吞吐能力超3億噸,這樣的發展勢頭,凸顯三峽大壩通行“卡口”矛盾尖銳。

  據三峽通航管理局統計,2018年三峽大壩過貨量達到1.44億噸,遠超1億噸設計能力,且每年增長10%左右。

  水運是進出西南市場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僅汽車每年過壩就達120萬輛。三峽現代物流公司總經理滕益眾説,2018年柳州某汽車品牌因過壩物流梗阻,在武漢前置庫積壓近3000台,上游四川經銷商長時間提不到車。

  長江航運梗阻,受損不只汽車産業。全國500強企業近一半聚集長江沿岸,沿江鋼鐵、石化、電子、建材等五大産業走廊均受影響。

  不僅如此,長江宜昌段面臨生態環保壓力。宜昌市發改委主任郭康新稱,積壓待閘的船舶給長江的水質和空氣帶來污染。

  先行探索:2019年建成4條多式聯運翻壩線路

  秭歸港,在三峽大壩上游直線距離2.5公里處,沿江下行直線距離60余公里,就是葛洲壩下游的白洋港。這兩港之間,圍繞破解翻壩難題,正進行一系列閃轉騰挪。“白洋-秭歸(茅坪)”翻壩組合,吸引貨物上岸後,或經鐵路大分流,或經公路翻壩小轉運,形成“大分流小轉運”多式聯運格局。

  6月18日正式啟動集裝箱“水公水”翻壩。3200噸來自遼寧營口港東北玉米,在白洋港上岸後,換乘集卡車隊,記者一路跟隨轉運貨車,來到秭歸港。承接上游航運的民生輪船“民仁號”貨輪在此等候多時,當天,這批玉米悉數登船發往重慶。貨主中糧貿易(大連)集裝箱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祁青松感觸頗深:“這不僅節約了時間,更能緩解資金週轉壓力。”

  “汽車和集裝箱附加值較高,時效更敏感,翻壩轉運需求較強。”宜昌市物流發展中心副主任江華介紹,2019年以來,宜昌已經新開通4條多式聯運線路,其中3月啟動商品汽車滾裝翻壩,近15種品牌4.62萬輛汽車,實現快速通過三峽,平均用時不到1天。

  東風本田銷售科相關工作人員稱,採取“水公水”轉運翻壩,每台車運輸成本增加不到200元,而西南市場7天用戶交付週期獲保障,實現“輕庫存”精細管理。

  江華預計,2019年作為三峽樞紐啟動轉運分流第一年,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將達到2萬標箱,集裝箱翻壩轉運3.5萬標箱,滾裝商品車翻壩運輸12萬輛,滾裝貨車公水轉運約20萬輛,可分流三峽過閘運量共計約800萬噸。隨著港口吞吐能力擴容,多條疏港鐵路、翻壩公路、油氣管道等項目推進,以及翻壩補貼政策擴面,該數字還會迅速擴大。

  港産一體:長江經濟帶上綻放新業態

  “我們不做簡單的翻壩搬卸工。”“白洋港-秭歸港”三峽翻壩樞紐建設運營主體——宜昌交投公司董事長殷俊稱,兩個港口都是“前港後園+水公鐵”佈局,將利用億噸商貨過三峽的發展機遇,培育新業態、孵化新經濟。

  過去,東北糧食運往西南市場,路線是從遼寧營口至重慶港,再分流到川渝地區,整個行程約25天。近年來,三峽大壩上行擁堵,時效不能保證,糧食貿易商很是發愁,因為超過25天,玉米等就會發芽變質。若在梅雨季節,貨損率更高。

  中糧貿易公司祁青松説,擺在大多數糧貿企業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麼在武漢上岸轉運重慶,要麼在宜昌上岸向川渝分流。綜合算賬後,中糧等貿易商們紛紛選擇了宜昌。

  為什麼?

  “我們想的是如何給貿易商降成本,而不是賺他們的搬運費。”殷俊介紹,白洋港拿出“物流+貿易”的糧食全程供應鏈服務,與中糧集團合作,將在港口存儲期間的貿易糧,通過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採取電子競價交易方式進行銷售,增加收入。此外,“海進江”的糧食到了白洋港後,銜接公路運輸,輻射宜昌周邊200公里。

  為貼身服務西南市場,白洋港區建設了糧食加工倉儲中心,以物流招商加工企業,把重慶上游加工企業吸引過來,直接在港區加工,再配送到西南地區。為避免貨輪空回,白洋港還將宜昌優勢産品化肥,通過江海聯運的方式運往東北,“糧肥互換”,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如今,白洋港每月糧食集港量3萬噸以上,每月3500噸以上通過水鐵聯運發往雲貴川,既減輕了貨物大壩過閘壓力,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孵化出加工貿易、供應鏈金融、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航運數據中心等新經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鄭家裕 鄔妍)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