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北消息:一個電話,就有專人上門收購;輕點手機下單,農副産品送貨上門。荊門市掇刀區扶貧超市內接農戶,外聯市場,通過線上和線下銷售的模式,解決了全區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農副産品的銷售難題。
10月30日,掇刀區扶貧超市工作人員毛珍艷接到團林鋪鎮張場村村民張育明打來的電話。在電話中,張育明告訴毛珍艷有一批雞蛋待銷售。接完電話後,毛珍艷立即驅車趕往他家,由於之前多次前往張育明家收購過雞蛋,毛珍艷早已輕車熟路,只用了半個小時就趕到了。
在張育明家,雞蛋早已備好,在檢驗了雞蛋的品質後,扶貧超市工作人員馬上裝筐、過稱。經結算,7筐雞蛋共280斤,共銷售1960元。
張育明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與兒子張艷華于2018年貸款8萬元辦起了養雞場,養殖規模從幾百隻擴大到今年的3000余只。本想著今年大幹一場,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幾千斤雞蛋全“窩”在了家裏。
扶貧超市的工作人員在了解到張育明家的情況後,主動聯繫上門收購,解決疫情導致的滯銷難題。雞蛋賣出去了,手裏有了錢,張育明一家發展養殖的幹勁和信心更大了,明年張育明還準備擴展養殖規模,再養幾百隻鴨子。自從有了扶貧超市,最愁的銷路問題解決了,讓張育明吃下了定心丸。離開的時候,張育明和毛珍艷還約定了下次上門收購的時間。
返程途中,扶貧超市的工作人員又來到代店村村民戴厚東的家裏,以每斤2.5元的的價格收購了500斤的晚稻秈米。今年,戴厚東種植的4500斤晚稻秈米已被扶貧超市收購了一大半。
將農副産品統一標準集中收購,再通過電商平臺和實體店銷售出去,“扶貧超市”在貧困戶與市場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今年5月,掇刀區扶貧超市正式開業運營,小小的超市連起掇刀區74個貧困村和非貧困村的2035戶貧困戶、10余家扶貧經營主體。
掇刀區扶貧超市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打開農産品的銷售“渠道”,讓“山貨”變“尖貨”,讓貧困群眾看到“錢景”。在運營的5個多月的時間裏,掇刀區扶貧超市已幫助全區農民銷售了200余萬元的農副産品,20余種農副産品通過線下超市和線上app,飛入市民餐桌,豐富了市民菜籃子。(文 黃正恒 周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