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飛手”正操縱3台植保無人機對小麥進行田間管理。(通訊員 梁剛 攝)
荊門屈家嶺,發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出土了長江中游最早的粟,是5000年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如今,這裡早就告別了刀耕火種。現代科技的運用,讓具有5000年曆史的農業更聰明、更智慧、更高效。
“北斗”讓種田更“聰明”
何集辦事處豐盛家庭農場,翠綠的胡蘿蔔葉子,讓冬季的大地生機勃勃。兩架噴施葉面肥的無人機,從這片胡蘿蔔高産示範田來回掠過。
“800畝田的葉面肥,5小時無人機全部噴灑完。如果人工施肥,2個人得幹上20天!”家庭農場負責人舒收平説。
“地上種田,天上管著呢。”無人機“飛手”黃浩説,無人機靠北斗導航,起飛前只需要拿著遙控器沿著田埂走一圈,就能自動生成作業範圍,無人機再計算出最合理的飛行路線。“每一處都會飛到,作業不會有遺漏。”
傳統蔬菜生産是勞動密集型産業。人工成本不斷上漲,讓舒收平把目光轉向機械化。“這些機器聰明著咧。現在起壟、播種、施肥、打藥、收穫、清洗,全程機械化,輕鬆省心!”
在屈家嶺管理區,北斗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産中。
“隆隆隆……”在荊門五三順達農機專業合作社,一台剛剛完成耕地深松作業的拖拉機緩緩駛來。駕駛座側面,有一塊黑色的金屬盒。“這就是北斗終端。有了它,拖拉機作業了多少面積,土地深松深度達到多少,只要點開手機,一目了然。”合作社理事長董國華拿出手機,進入荊門市農機作業精細化管理平臺,點開拖拉機的編號和農機手信息,就能看到剛剛作業的區域地圖和精準面積。
“快速定位需要作業的田塊,還可以在農忙時節幫助‘田找車、車找田’。”董國華説,合作社也能更精準掌握農機手工作量,同時方便農機作業收入結算。
目前,屈家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96%。
農産品帶上“身份證”闖市場
太子山腳下,3000畝有機蓮藕種植基地已經采收一空。“每斤3元起步,今年價格好、收得早。”綠普旺食品負責人關春梅説。
在綠普旺食品的倉庫和廠房,堆滿了清洗乾淨的蓮藕。這些蓮藕,經過沖洗、去皮、切片、殺菌,變成有機清水藕片。而在最後的包裝工序,一張列印生成的追溯二維碼加貼在包裝袋上。
“這張二維碼,就是産品的‘身份證’。”關春梅説,消費者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進入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追溯到生産企業註冊信息,以及蓮藕種植、采收、用藥、施肥、産品品質檢測等信息。
這些信息從哪來?綠普旺食品品控經理高愛平打開電腦,登錄生産管理系統,種養、加工、流通等全程管理記錄在案,哪買的種子、用了什麼肥料、産品賣給了誰……各類信息一清二楚。高愛平説,公司還開發了物聯網系統,客戶還可以通過網絡,隨時查看生産基地實時視頻。
“吃幹榨盡”一顆南瓜
笨重的南瓜,如何實現身價倍增?
寶得瑞有自己的“魔法”。
寶得瑞是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落戶屈家嶺管理區,主要從事健康産品研發生産。
在湖北生産基地,一顆南瓜被“吃幹榨盡”。從進入工廠開始,南瓜全程不落地,揀選、清洗、粉碎、蒸煮、殺菌、乾燥……經過30多道工序,南瓜被加工成為南瓜粉,南瓜籽中提煉出了南瓜籽油、南瓜籽蛋白。
“一公斤南瓜收購價1.4元,10公斤南瓜可生産出1公斤南瓜粉,一公斤南瓜粉賣38元。”寶得瑞(湖北)公司總經理助理萬方雲算了筆賬,從南瓜到南瓜粉,價值翻倍。寶得瑞目前自有2000余畝南瓜基地,通過訂單帶動周邊合作和和農戶種植南瓜約1萬畝,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除了南瓜,寶得瑞還有更高端的産品。“公司新引進了兩套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設備,主要萃取高附加值的沙棘籽油、蛋黃卵磷脂油、玫瑰精油等産品。”萬方雲介紹,這些産品價值以“克”計算,主要供應國內高端大健康企業以及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等食品企業。
農産品增值,科技是支撐。萬方雲介紹,公司引進企校聯合創新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科研基地,對果蔬粉、果蔬汁、超臨界萃取物、特殊膳食食品等持續攻關。
做強産業支撐,強鏈延鏈補鏈,農産品加工向精深轉變,成為屈家嶺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甘勇 孟靜 通訊員 梁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