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首條地下綜合管廊衝刺最後兩公里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1-21 14:33:43

  原標題:黃岡首條地下綜合管廊衝刺最後兩公里 鬧市“挖地道” 深井“拼積木”

  城市地下工程,往往被稱為城市的“良心”。建地下綜合管廊,消滅空中“蜘蛛網”便是如此。然而,在建成區、鬧市區連續開挖施工卻並非易事。

  在黃岡,建設者們“挖地道”“拼積木”建管廊,用大直徑頂管設備長距離施工創業內先河,解決了鬧市施工的難題。

  眼下,黃岡城區首條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開始向最後兩公里衝刺,地下“大動脈”建成啟用指日可待。

  “大塊頭”埋頭苦幹

  車流不息的黃岡市城區三台河大橋西岸,藍色施工圍擋內異常忙碌。1月18日中午,圍擋內12米多深的地下,一個“大塊頭”正在埋頭苦幹,向前掘進。

  “這是地下管廊最後的兩公里,近期我們的頂管機剛剛入地開動。”項目承建方、中建三局三公司黃岡綜合管廊項目經理胡凱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岡城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近期建設長度10.32公里,包括6條主線、1條支線,總投資16.5億元。目前項目已完工8.3公里,建成後為黃岡市一條新的地下“大動脈”。

  從工作井向下望去,只見一節巨大的水泥管橫置在井內,這便是管廊的預製管節。其後端的10根巨大液壓油缸,則是推動預製管節深入地底的“千斤頂”,每根推力200噸。此刻,“千斤頂”正伸出長長的鐵臂,頂著預製管節在地下前進。連續拼接的管節最前端,則裝著掘進設備,亦即作為“開路先鋒”的頂管機。

  這樣前面“挖”,後面“頂”。向前推進一段,工人就再吊下一段管節“接力”,像拼積木一樣拼成長長的巨型管道。胡凱介紹,頂管施工一天能推進7.5米到10米左右,實現管廊一次成型,相較于傳統明挖法效率提高一倍。

  “管節外直徑4.8米,這個工程是目前全國最大直徑的非開挖圓形頂管工程。”項目總工李文介紹説,這樣建管廊速度快,耗費人工少,對周邊環境影響也小。

  走進這條行進的“巨龍”內部,即使設備仍然在運轉之中,噪音依然在可承受範圍之內。在地面,工人監控頂管設備、操縱吊車,地下兩到三個人協助管節吊裝,一套班組的施工人員不超過10人。

  “黃岡市近期規劃的管廊有一半左右是使用頂管施工,據測算,建設成本相比明挖施工減少1.5億元左右。這還沒算上明挖涉及到的徵遷成本。”胡凱表示。

  為老城區管廊建設“打樣”

  “以前以為修這麼大的工程肯定會封路、開挖路面,原來是‘挖地道’施工。”住在黃岡城區東方廣場對面的居民何愛玉説,她原本做好了以後繞路去廣場跳舞的準備,沒想到在不聲不響之間,門前這段地下管廊就修好了。

  在東方廣場一側的路邊花壇內,有一個佔地不到10平方米的“水泥框”。這是預留的管廊通風口。記者順著豎梯爬下工作井,內部豁然開朗。

  胡凱介紹,管廊每個掘進區間的兩邊都有工作井,前期是頂管機和管節的吊裝通道,後期剛好留作管廊的工作井、設備井。

  據介紹,東方廣場這個2號工作井內部空間約為1400立方米,深度14.35米,相當於四層高的地下小樓。

  “這裡以後會安裝通風和機電設備等,兼具逃生、通風、管線出線等多功能于一體。” 胡凱説。

  在地下空間的一側,工人們正在圓形管廊內安裝管線的橋架。密密麻麻的熱浸鋅支架能高度防腐,後期管廊內還會裝上乾粉滅火器和視頻監控設備等。屆時,這些支架上將分類“躺著”通訊線纜、高壓電纜,底部還有給水管和中水管。

  黃岡地下綜合管廊為PPP項目。社會投資方中建三局表示,10.32公里的近期規劃段計劃今年6月建成,屆時將啟動管線入廊和運營工作。

  李文介紹,項目部通過建設黃岡管廊研發了一項專利技術、“城市綜合管廊大直徑泥水準衡圓形頂管施工”等兩項施工工法,並啟動了相關地方標準的制定工作。

  中山大學教授、中美聯合非開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馬保松曾參與黃岡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論證。對黃岡的地下管廊建設,馬保松評價稱其“避免了城市的二次徵拆,為老城區、建成區的綜合管廊建設積累了實踐經驗,十分有推廣意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週三春 通訊員 肖露)

編輯:胡禮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