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基地落子湖北 武漢基地“閃電”投産
來源:湖北日報  |  2023-02-28 09:21:53

  原標題:三大基地落子湖北,武漢基地“閃電”投産——鋰電新勢力“楚能”悄然崛起

  一股鋰電“新勢力”,橫空出世。

  不到兩年時間,交出首個儲能電站、首款“浸默”式電池的亮眼成績單。

  頭部車企來了,知名港口集團來了,甚至手握“國之重器”的大型央企,也向它拋出了橄欖枝。

  它叫楚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8月。

  如今,楚能武漢江夏基地已經量産。

  在孝感,楚能規劃用地3500畝,4000多人同時施工,錨定今年6月投産。

  在宜昌,總投資600億元的楚能新能源項目,立下今年內投産的目標。

  “半路出家”殺入競爭激烈的鋰電賽道,楚能,何以強勢崛起?

  中部最大車商佈局

  鋰電圈殺出一匹黑馬

  2021年8月,湖北民企恒信汽車集團宣佈,進軍新能源領域,競逐鋰電賽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恒信是誰?

  在鋰電賽道,恒信是新兵,鮮為人知。在汽車銷售領域,恒信卻大名鼎鼎。

  恒信,中部地區最大的乘用車經銷商,2021年銷售汽車近40萬台,排名全國第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恒信全資投資、完全自主經營管理的子公司368家,員工超過2萬人。2022年營業收入突破800億元,在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排名全國第108位、湖北省民營企業第三名。

  賣車,恒信確實牛。但,進軍鋰電製造,能行嗎?

  面對質疑,恒信董事長代德明有自己的理解——

  看大勢,新能源電池産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動力、儲能、消費領域需求持續旺盛,億萬級鋰電池市場潛力無窮。

  觀湖北,湖北省正著力構建萬億級汽車産業集群,恒信進軍汽車製造業産業鏈,恰逢其時。

  審自身,恒信20年來積累了汽車行業豐富資源,深諳新能源汽車市場方向,優勢獨特。

  “新能源及鋰電産業,我們關注了10年,研究了5年,當下時機成熟,我們果斷決策,傾其所有、全力以赴。”代德明説,楚能2021年成立以來,專注于動力電池、儲能電池、能源管理系統的研發製造。

  以快制快,方能贏得主動。楚能在湖北一次性規劃産業佈局,在武漢江夏、孝感、宜昌分設三大基地,梯次開工、投産。未來幾年總投資超1000億元,其中固定資産投資超過500億元,規劃總産能超過400GWh。

  “楚能,意寓深耕荊楚大地、能量源源不斷。”代德明説,“我們立足湖北、紮根湖北,致力成為湖北本土最大的新能源民營企業。”

  日均提交3.9項專利

  後來者靠創新“彎道超車”

  一段3分01秒的視頻,一篇推文。

  2022年12月5日,楚能新能源用這種極簡方式,發佈全國儲能行業首創“浸默”電池系統,並在武漢江夏基地進行系統安全性能實驗。

  如此低調的新技術和新産品發佈,反響超乎預期。

  國家能源集團、金風科技、京能國際、中電建江西水電、湖北港口集團……多家新能源行業的佼佼者,紛紛牽手楚能新能源,簽下儲能訂單近10億元。

  中國船級社來到楚能武漢江夏基地,頒發楚能新能源船用磷酸鐵鋰電池型式認可證書。

  “我們的技術切中行業痛點,反響火爆在意料之中。”公司系統集成研究院負責人吳細彬説,2021年,鋰電池在全球新型儲能裝機中的佔比超過90%,但安全問題一直是制約發展的“攔路虎”。

  此前,主流儲能安全系統是風冷技術,但風冷系統常應用於産熱率較低的場合,且難以制止復燃。而液冷系統具有冷卻效果好、防復燃的特點,且結構較為緊湊、空間佔比更小。

  作為儲能領域的後起之秀,楚能決定在液冷領域“彎道超車”。擁有180名技術人員的系統集成研究院,借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耗時大半年,成功研發出“浸默”電池系統——通過將有熱失控風險的區域(Pack箱)採用液體消防介質完全“浸沒”,實現3分鐘內控制熱失控電池。

  目前,楚能在“浸默”電池系統方面已拿到24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

  系統集成研究院,只是楚能致力科技創新的一隻“跑鞋”。楚能新能源研究院,下轄材料、電芯、系統三大子研究院,共有研發人員868人,其中碩士、博士佔比超過54%。

  成立之初,楚能張開懷抱,招引海內外英才。

  清華大學博士後王萬勝放棄北京一所研究院副院長職務,來到楚能;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鐘世昌,曾在日本東京大學擔任7年博士生導師,慕名前來;

  武漢大學博士葉建,擁有鋰電材料開發專利25項,選擇楚能,義無反顧……

  人才匯聚激發創新活力。從2021年8月成立至去年底,16個月時間,楚能提交專利1879項,創下“平均一天提交3.9項專利”的驚人速度。

  與一流對手PK

  打造工業4.0生産線樣本

  2月24日,楚能武漢江夏基地一工廠,十萬級凈化車間裏,65米全自動雙面涂布機,正以每分鐘70米的速度將漿料均勻附著在銅箔上。而涂布前的銅箔只有6微米厚,可以用“薄如蟬翼”來形容。

  “涂布工序最重要的是厚度和重量的一致性,同時還必須確保沒有顆粒、雜物、粉塵等混入極片。”公司數字化研究院院長汪順舟介紹,涂布工廠運用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智慧製造技術,建立了“極速智造”體系,産線智慧化程度達98%。

  全新“極速智造”模式,詮釋何為工業4.0生産線。代德明説,在這裡,從訂單開始,到生産、銷售完成,數據信息在各環節實現無障礙流轉。

  一工廠還未開工,汪順舟就帶領120名程式員進駐,在數字化研究院裏日夜寫程式,導入MES、ERP等18個數字化系統,並大力推進系統集成平臺的開發,建立企業級大數據平臺,融合5G+、大數據、AI等新技術,實現生産數字化、製造協同化、管理智慧化。

  6000平方米、10層高的立體倉庫,對標京東物流管理系統,沒有一名員工,每天1.4萬顆電芯的所有材料配送,全部靠地上自動行走的AGV智慧輸送小車。

  在一工廠自動涂膠工站,有一個巨大的機械手——庫卡機器人,它按照既定程式,首先自動抓取物料、自動定位,通過箱體上的二維碼,自動切換涂膠程式。

  品質控制是智慧工廠重要一關。通過引入物料條碼系統、影像檢測系統和自動擰緊工具,“品質巡邏員”——自動檢測系統具備物料防錯、關鍵參數自動檢測判定、關鍵工位力矩採集和防錯功能,確保全生産過程數據可追溯、管理,保障每項參數都在最佳水準。

  “與一流對手正面PK,打造工業4.0生産線樣本。”代德明介紹,以江夏工廠為標杆,楚能在孝感、宜昌兩地的新工廠,將建成全流程數字化的“黑燈工廠”,以智慧製造贏得發展先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娜 嚴運濤)

編輯:李燕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