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武漢一路生花,每次接到的乘客都誇美!”5月15日,武漢高鐵站,的士司機胡維維説。
最近,驅車穿行武漢,沿途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月見草翻涌成浪,杜鵑夾道相迎,橋下綠意綿延。這是武漢市持續推進“四線一口”(鐵路、高速公路、快速路、進出城道路及入城口)環境綜合整治的生動成果。據介紹,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武漢市累計整治各類環境重點問題2689個。
當前,武漢正以“繡花功夫”雕琢每一處城市窗口,力求年底前實現城市環境面貌根本性改善,讓流動的風景線驚艷每位過客。
昔日荒灘成“最美露營地” 遊客住了3個月
5月13日,武漢經開區牛尾湖畔,碧波如綢,一旁的京港澳高速公路、車谷大橋上車流如織。岸邊,一頂頂帳篷裏,大人們悠閒地聊著天,小朋友在草地上撒歡奔跑,與掠過湖面的水鳥相映成趣。
“原來這裡的風景可沒這麼美。”武漢經開區軍山街道綜合執法中心隊員許斌介紹,曾經的牛尾湖就是一塊荒地,岸邊雜草叢生,道路泥濘,湖面經常漂浮著垃圾。
為改變這一局面,武漢經開區將牛尾湖納入“四線一口”重點整治範圍。城管部門調配大量人力和設備對湖岸垃圾進行清理,水務部門進行水環境治理,園林部門規劃綠化方案,打造多層次的綠化景觀。
如今,牛尾湖的生態環境煥然一新,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慕名而來。許斌介紹,有遊客駕駛房車,在這最長停留3個月。
“像世外桃源,説這是武漢最美露營地,一點都不誇張。”退休市民陳澤蘭説,她和朋友去過不少地方,覺得牛尾湖的風景最好。
像牛尾湖這樣的蛻變,在武漢處處可見。
東西湖區漢孝鐵路橋下,曾經的建築垃圾場變身月見草花海;武昌區兩個路口的渠化島,變身花園路口;洪山區武漢火車站,周邊4000平方米的土地披上綠裝……曾經的城市邊角料,正變成市民觸手可及的生態長廊。
橋下可種菜 公園可研學 溫情治理暖民心
“希望能再多設置一些停車位、多設立一些取水點。”草地上,陳澤蘭和朋友們提著意見,許斌和隊員們一一在本子上記下。
環境治理如繡花,既需精準落針,也需溫情走線。
東西湖區黃塘湖公園的橋下空間,試點6畝共享菜園,租給居民種植時令蔬菜,既美化環境又滿足居民需要。市民王婆婆在此播種青菜:“荒地成了寶藏地,種菜遛彎兩不誤。”
江漢區在後襄河公園嵌入自然研學功能,露營草坪、健身步道、自然研學區串聯成片,成為市民推窗見綠的日常。東西湖區武荊高速匝道旁,3.6萬平方米“四季畫廊”悄然生長——春櫻夾道、夏樟成蔭、秋楓染紅、冬松傲雪,設計師數易方案:“既要讓司機30秒車程裏看到植物層次變化,又要保證植物耐旱好養護。”
不久前的五一長假,牛尾湖迎來客流高峰。城管部門採取多項精細化管理措施:安排執法隊員高頻次巡查,指導遊客安全使用卡式爐,提高垃圾車清運頻次等。“希望給市民們提供更加安全、整潔的休閒環境。”
溫情之外,數字賦能也讓環境治理從粗放走向精準。
在黃陂區,一套“四線一口”檢查督辦平臺成為治理利器——問題點位通過手機上傳,自動關聯導航定位。“過去靠腿跑,現在指尖就能追蹤全流程,效率大幅提升。”黃陂區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説。
長效治理 讓“一時美”成為“時時美”
整治易,守護難。自“四線一口”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啟動以來,武漢市城管系統以“平、明、綠、美、凈、齊”為目標,推動環境整治從“攻堅戰”轉向“持久戰”。
在漢陽區,京廣線建橋段曾因垃圾偷倒屢遭投訴。如今,城管聯合街道、鐵路等部門成立專項工作組,建立“巡查—整改—反饋”閉環機制,併發動志願者定期維護。
“環境變好後,居民也主動當起監督員,這才是長久之計,讓‘一時美’變‘時時美’。”建橋街道綜合執法中心隊員劉盛説。
如今,武漢市通過“專班督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機制,形成環境治理合力,以“四線一口”為突破口,集中資源治臟、治亂、治違。
武漢市城管執法委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用衛星圖斑、無人機全域排查,對武漢入城口“一點一策”精細改造,不斷打造環境整潔、景觀優美、秩序井然的出行環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潔 張競恒 通訊員董德禹 王越 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