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硅來半導體的首條碳化矽晶圓切割産線在光谷通線,實現國際先進鐳射切割技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劍指2030年經濟總量衝刺3萬億元的新目標,武漢市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質生産力破圈拔節。
重大項目是經濟躍升的根基。武漢今年新開工930個億元以上項目,2400個億元項目建設全速推進。其中,政府與民間資金共舞,常態化推介優質項目,讓市場活力奔涌不息。
創新血脈成為躍升的主線。上半年,武漢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5.7%,在規上工業中佔比達24.6%。
以光谷、車谷、星谷、網谷、藥谷為代表的“五穀”,成為武漢推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創新血脈在其中奔涌交匯。光谷的機器人“走”進車谷車間,提升智造精度。星谷的高精尖北斗晶片,為網谷通訊安全加密護航。藥谷的醫療器械,融入了光谷的“中國芯”。
傳統産業淬煉智慧火花,新能源汽車産量飆升152%,半年衝破16.8萬輛,綠色浪潮席捲江城。新興産業強勢崛起,積體電路和光通信項目密集落地,托舉光電子産業産值突破2053億元,增長31.2%。未來産業也不再停留于實驗室,全國首例植入式腦機介面手術在漢完成,快舟火箭實現批量生産,武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密度,較2022年已增長三倍。
中歐班列鋼鐵駝隊馳騁歐亞,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目標既定,天河與花湖機場客貨“雙樞紐”比翼齊飛……陸海空“絲綢之路”的深度連結,則為武漢的能級躍升打開全新舞臺。
“我們要聚焦轉型升級、強化創新賦能,統籌推進科技創新、産業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壯大、未來産業培育‘三線並進’,全面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武漢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夯基壘臺、煥新開放,這座中部地區崛起的脊梁之城,已將未來的種子撒向更遼闊的天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馬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