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民以食為天”,然而關於食品的謠言也是屢見不鮮,讓人辨不清真偽,無法下箸。小編整理了關於食品的一些謠言,讓我們一起來揭開真相吧。
超市大米不生蟲是因為加了防腐劑
真相:如今儲存技術已達標,無需添加防腐劑
最近有一種説法在網上流傳:“超市裏賣的大米不生蟲,是因為加了防腐劑和添加劑。”這讓很多網友感到深深的憂慮。
對此有專家解釋,這種説法中所説的超市售賣的大米中可能加入的食品添加劑包括澱粉磷酸酯鈉、雙乙酸鈉和殼聚糖,其中雙乙酸鈉就是防腐劑。其主要論據是我國在2007年發佈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但這版標準早已被廢除,在現行的GB2760-2014《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已經明確規定在大米中不再添加這3種食品添加劑。
我們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是以糙米形式進行儲存,在儲存前都會通過物理手段對其進行乾燥、殺菌。在進入市場流通環節前,工作人員會對糙米進行脫殼等精加工,在包裝過程中也會進行充氮或者真空處理,因此大米生蟲、發黴等問題非常容易得到解決,一般來説無需再添加其他物質防蟲防霉。
吃“植物肉”食品不會胖
真相:熱量不低不能減肥
近段時間,一類叫作植物肉的食品走俏市場。植物肉月餅、植物肉水餃、植物肉粽子,還有植物肉的春卷、三明治,品種相當豐富。
據專家介紹,“植物肉”嚴格來講應該叫“植物基肉”,顧名思義,就是以植物原料為基礎,模倣肉的色、香、味及物理狀態而製成的産品。目前大多數植物肉的製作原料是大豆。
不少減肥和健身人士都會把“植物肉”當作是真正肉類的替代品,想著既過嘴癮,又不會長胖。“植物肉”真的如此神奇嗎?
專家告訴我們,雖然“植物肉”屬於素食,但為了追求類似真肉柔嫩多汁的口感,“植物肉”産品當中往往會加入一定量的脂肪,因此熱量並不低。
除了脂肪,為了質地更嫩滑,“植物肉”産品中往往還會添加澱粉,再加上用來調味的調料,這些都讓“植物肉”在更好吃的同時,熱量也升了上去。有數據顯示,100克“植物肉”能産生大約221大卡的熱量,而100克牛肉的熱量約為250大卡,兩者可謂不相上下。而讓很多減肥人士避之不及的主食米飯,每100克熱量只有129大卡。也就是説,吃幾口“植物肉”,就能頂上一碗米飯的熱量了。
復原乳沒營養,是“假牛奶”
真相:復原乳同樣可以為人體提供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
有媒體報道,復原乳是“假牛奶”,甚至是“牛奶中的地溝油”,營養流失嚴重,喝復原乳對孩子的身體沒有好處。
其實這一説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鮮牛奶是指牛奶脫離牛體24小時之內的牛奶;復原乳又被稱為“還原乳”或“還原奶”,是將乾燥或者濃縮後的乳製品與水按比例混合均勻後獲得的乳液。相比鮮牛奶,復原乳的生産工藝增加了高溫殺菌的步驟,但對於主要營養成分(如蛋白質和鈣),幾乎沒有影響。
專家表示,復原乳是一種普遍使用的乳製品原料,並非“劣質産品”,其同樣可以為人體提供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
食品添加劑是“洪水猛獸”
真相:沒必要一味追求“零添加”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乎全民健康。近年來,不少“成分黨”將抗氧化劑、防腐劑、食用色素、增稠劑等添加劑視為“洪水猛獸”,更有不少人“談添加劑色變”,認為只有“純天然、無添加”的食品才健康、安全。真的是這樣嗎?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2000多種食品添加劑,按照不同功能,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將它們分為23個類別,其中包含常見的香料、防腐劑、膨松劑、著色劑、抗氧化劑、水分保持劑等。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産和使用實行許可制度,只有確有必要使用、安全可靠並經過我國政府批准的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
不少人存在這樣的認知誤區:添加劑林林總總,普通消費者難以識別,不如索性挑選不含添加劑的食品。其實,這種想法很片面,因為“零添加”不一定就好。
專家表示,以使用防腐劑為例,其可以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增殖或殺死微生物,從而防止或延緩食物腐敗,如果一些食品中不添加防腐劑,無法抑制微生物繁殖,食品就很容易變質。因此是否添加食品添加劑並非判斷食品安全與否的金標準,某種意義上來説,“純天然”“零添加”的食品也未必就更健康。(河北新聞網綜合科技日報、央視網,編輯馬南)